搅拌与混合设备正向着大型化、标准化、高效节能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特殊化方向发展。正确设计与选用不同工艺条件下操作的搅拌与混合设备,才能使其满足安全、可靠、高效和节能的要求。 本书包括工艺设计和机械结构选型两方面内容,收集并归纳整理了大量外资料,全面介绍了搅拌与混合设备的工作原理与过程特征、结构特点与技术参数、设计与选用原则、放大方法,以及运行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翔实完整,资料准确可靠,注重设计选型,突出实用性。 本书可供化工、石化、轻工、医药、食品、采矿、造纸、农药、涂料、冶金、废水处理等行业的设计部门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全面阐述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技术的影响因素、过程研究的实验技术与方法、过程的开发及其强化方法,力求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过程的设计开发和技术改造提供了指导方法,本书系统科学,通俗易懂,可供从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研究、设计和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人员,以及有意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应用的食品、化工、材料、药物、生物工程、香精香料化妆品、环境保护等各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书。
著者自2004年开始对沉香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之后,10余年来,已经对国产野生沉香、国产高品质沉香绿奇楠、国产人工打洞沉香、老挝沉香、巴布亚柳叶拟沉香等国产和进口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迄今为止,外学者从沉香中一共分离鉴定出化合物298个,其中在沉香中分离鉴定出的新化合物共有212个,而著者研究组从沉香中分离鉴定出的新化合物有54个,占到沉香中新化合物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沉香及其植物资源,促进倍半萜及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化学发展,打击不法造假分子、规范沉香市场,揭示沉香结香的分子机制,推动沉香人工结香技术的发展,著者对沉香的化学成分、生理活性、品质及真伪鉴别等方面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结合对旋流分离技术的认识、外旋流器结构的创新设计、旋流器研究方法、主要的强化提效手段等内容,全景式介绍旋流分离技术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旋流分离技术概述、水力旋流器结构形式及分离原理、旋流器结构创新设计、旋流分离性能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旋流分离技术研究方法、三相旋流分离技术与装备、微旋流器分离效能增强技术、旋流分离过程的聚结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颗粒重置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气携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颗粒耦合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电场耦合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磁场耦合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动态强化、旋流分离系统工艺提效。本书可为石油化工行业、市政环保产业、冶金工程等领域提升分离功效提供借鉴,也可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师生开展分离领域相关技术研究与工艺设计
《地级以上城市建设规模扩展遥感监测图集》(以下简称《图集》)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3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近时相的美国陆地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环境减灾卫星(A/B星)及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对1990~2000年、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3年四个时期的城市空间建设扩展情况进行了监测分析,客观、系统地揭示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33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镇建设空间规模及扩展变化状况,是遥感科学技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一项重大创新性成果。
本书在表征新型不对称Salen型Ni(Ⅱ)、Cu(Ⅱ)系金属配合物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系列Ni(Ⅱ)、Cu(Ⅱ)系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结构、聚合反应温度、聚合反应时间、单体与催化剂的摩尔比、催化剂与助催化剂的摩尔比等因素方面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同时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评价。 本书可作为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为了更好地满足煤制甲醇企业高技能人才素质的提升需求,在广泛征求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意见和要求后,结合煤制甲醇生产企业岗位的设置状况,按原料煤的进入到产品甲醇的形成过程顺序,进行了本书的编写。围绕企者甲醇生产岗位进行编写,通过对岗位理论知识、岗位操作知识进行总结,使读煤制甲醇生产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编写,同时问答题可以作为学校、企业的题库及培训教材,同时可以作为生产企业对各岗位员工的日常技能考核。全书分为5章:空分、气化、气体净化、硫回收、合成精馏。按照主岗位生产知识的需求,涵盖岗位理论知识、岗位操作知识、岗位安全环保三部分。
《分布式自适应系统辨识与控制理论》旨在介绍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分布式自适应系统辨识与控制理论方面多年的新研究成果。《分布式自适应系统辨识与控制理论》共6章,、2章分别为绪论和相关数学基础;第3章为分布式自适应系统辨识方法与分析;第4章为分布式合作自适应控制;第5章为连续时间分布式合作学习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和分析;第6章为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分布式合作学习控制方案设计。《分布式自适应系统辨识与控制理论》主要关注从分布式技术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与方法层面的问题,但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解决多智能体系统、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等相关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的辨识和控制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