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主要基于作者长期从事气体同位素质谱分析的经验和蔡祖聪教授团队10余年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成果积累撰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为5章,分别介绍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值的精准性及判定方法,不同形态和浓度样品的碳、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稳定同位素示踪试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下篇主要介绍15N和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土壤、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几种新兴的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碳、氮循环的方法和案例,包括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和配对技术研究土壤氮气产生量、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氮素初级转化速率、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研究土壤N2O产生途径、应用同位素异位体法研究N2O的产生途径、碳稳定同位素自
本书是一本综合了水样采集、保存,到分析操作、精度检查、方法原理的水质分析综合指导书。本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部分是实验室基本操作理论,包括各种实验操作技术、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样的预处理、哈希公司实验室仪器及预制试剂的基本使用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国内在使用的哈希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包括操作流程、干扰、精度检查等。第三部分为附录,列举了各国标准限值以及哈希分析方法解释等内容。 本书修订了版的内容,增补了新的分析方法,系统地阐明了哈希水质分析仪器的使用、分析方法流程以及原理,可作为哈希实验室产品的使用指导书,也可作为一本通用水质分析读物,对广大水质分析人员参考价值较大。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生态工程学的核心技术形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探索,在生态修复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科研成果。作者基于自身工作和国内外文献,按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和修复目标,对生态恢复、生态改建、生态重建、生态整治等类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具体概念和工程案例,重点诠释了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工程实践。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化学主要基于化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相关环境问题为目标,是一门研究污染物的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宿、转化与代谢、毒性效应与健康影响及其削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学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规模、实现国家目标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化学已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前沿》连续出版物邀请我国环境化学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4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入选者撰稿。 本书与前两辑内容互为补充,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及国家重大需求增添了相关内容,比如“双碳”、新污染物监测及管理等,力求反映和代表我国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工作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本书结合国内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对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9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45%,并要求将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2015 年我国政府提交给联合国的 国家自主贡献 文件提出,2030 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60%~65%。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环境政策分析》(第二版)基于*版的框架进行了大量补充和更新。第1章环境政策分析导论对存在问题部分做了更新和补充;第2章环境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我国环境政策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并进一步细化了理论的应用和分析;第3章增加了大量已有成熟的环境政策手段;第4章仍然是给出了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模式和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也简要分析了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第5章以一般模式为基本框架,分析了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大大增加了美国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内容,便于读者详细和深入理解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发展趋势;第6章水污染防治政策分析增加了美国地表水质管理的知识,给出了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的一般框架和基本知识体系;第7章分析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政策;第8章全面系统分析了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提出了基于源头分类
本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主要包括城市垃圾渗滤液的产生、水质特点、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国外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后,结合作者十余年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 厌氧氨氧化和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可供从事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师生参考。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一书结合陶瓷行业节能减排现状,针对目前国内外陶瓷行业中应用较多的、比较先进且典型的隧道窑、辊道窑及梭式窑,从窑炉的结构、工艺特点、余热利用技术、燃烧器的优化及燃烧技术、控制技术及系统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与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在陶瓷窑炉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且促进了陶瓷窑炉节能减排理论的研究,为陶瓷窑炉结构的优化、操作条件的优化、陶瓷窑炉节能技术的提高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陶瓷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陶瓷窑炉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一书可供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以及特种陶瓷工程领域中,从事窑炉热工节能理论研究、节能工程研究、节能设计、生产的工
本书共10章。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意义展开,主要内容包括VOCs的采样及分析方法,讨论我国部分地区的VOCs浓度水平及其化学活性,基于外场观测对VOCs来源进行解析,进一步探讨了光化学反应对来源解析结果的影响及修正方法;提出VOCs源排放化学成分谱数据库构建方法,以及基于外场观测资料验证排放清单的技术;针对我国臭氧和PM2.5污染问题,探讨VOCs对近地面臭氧生成的作用和对SOA的生成贡献;最后介绍了VOCs总量控制思路和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评估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可再生能源“巨大”,但我们的能源消耗也“巨大”,要比较这些“巨大”的东西,需要的是数字,而非形容词。本书令人信服地终止了媒体、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种种争论。它提供了我们关心的数据和事实,并进行科学分析,使每个人都可以据此得出自己的观点。
本书针对地表水环境数值模拟与预测的应用展开,全面介绍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 cscode,EFDC)的基本原理、建模技术和案例实训。全书重点描述了可视化工具EFDC_Explorer(EE)的基本功能和建模操作方法,并提供6个模型案例作为实训素材,涵盖河流、浅水湖泊、深水湖泊(水库)和河口区域等;同时还将EE用户使用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本书深入探讨、总结了荒野地游憩影响的发生机理、变化规律、影响测量方法以及监测管理技术途径、国际研究动态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游憩生态研究成果的集成,也是世界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技术的集成,代表了国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本书基于实验与监测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游憩与自然要素、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游憩影响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生态承载力与游客使用的动态关系,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游憩管理及设施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对生态风险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模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主要对西北五省(自治区)(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对生态系统压力状态进行了风险评价;第三部分主要对西北地区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建立了土地、水资源及城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框架,对西北五省(自治区)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区划,从生态基础本底脆弱性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风险的驱动因素,基于情景分析法进行了西北地区生态风险趋势预测,提出了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措施,为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抗生素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可以通过增殖和水平转移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与传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分布及传播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围绕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传播、风险等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了抗生素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本书基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在集约化养殖、人用抗生素、制药业等重要来源中的分布研究,讨论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及机制;着重探讨了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从“源”到“汇”的传播途径及潜在健康风险;对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研究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及控制手段等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概述。
本书在前人已取得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通过考察不同时期、不同考古学文化的遗址在不同环境类型中的分布,对赤峰地区自小河西文化始,到战国—汉时期各考古学文化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在赤峰地区进行更为深入的环境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在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赤峰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汉时期的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本书适合于环境、考古、历史等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本书从环境与催化的关系出发,以环境催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体系,力求系统、全面地论述环境催化的特点、研究方法、催化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还介绍了自然界自发存在的环境催化的概念和相应的研究前沿。
本书根据已颁布的技术导则所推荐的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中所探讨的方法以及在国家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实际应用的评价方法,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框架,针对规划方案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优化调整等各评价内容的技术方法进行系统总结、比较和归纳,得到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比较实用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用于指导城市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城市管理者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全面介绍了微生物电化学相关理论与技术,综合论述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生物学原理与机制、电化学界面、功能拓展、系统构建四部分,共12章。全书从电能生物膜构建、功能材料与界面反应过程、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污染物转化及能源化、水处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设计与放大、土壤修复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等方面使读者深入了解微生物电化学理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