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居住变迁实录》从宏观视野的梳理归纳与微观个体家庭居住状况的变迁故事出发,全面而生动地分析与呈现了在过去60余年来中国家庭居住状况变迁的特征和历程。这对记录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居住变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居住在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家庭居住变迁实录》适合从事城市与建筑专业方向的研究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UCINET软件指定的参考教材,但其内容却远远超过一般软件操作手册。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从最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入手,逐步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特色、学理、与操作程序,并结合范例详细展示如何应用UCIENT工具,诠释演算结果,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社会网络分析入门书籍。
《中国现代教育史》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重要中国教育史著作。全书内容分正篇与辅篇两部分。辅篇即附于正篇之后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年表》。而正篇主要介绍了教育宗旨、教育行政、学校系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九章内容。
本书以“生命与教化”为题,围绕个体生命与道德教化的内在关涉,意在探讨当下中国社会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处境以及面临的基本问题,这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敏感话题。 本书从教化与生命的关系和角度展开对教化和道德教化的思考。作者直握生命的本质,着眼于道德对生命的提升和,论证道德教化对生命的提升和激励,抓住了道德教化的灵魂。作者紧扣生命论述教化,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整合,将教化规定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张扬,既提升了道德教化的形而上理解,同时又没有做抽象的玄论,而是通过对生命的张扬具体地落实到形而下的感性生活层面。虽然作者讨论的对象是“现代性”的问题,但却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辩证其现代性的原因。通过历史的追问、中外的比较,点出了传统教化的病根,使得其所有的论述,都有“对症
1860年以来,科技革命一波接一波地发生、衔接与交迭,构成了人类文明目前科技发展与创新十分活跃的“科技革命时代”,在迄今为止的“科技革命时代”大约150年中,人类文明经历了和平与发展、战争与革命、前进与倒退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冯昭奎著的《科技革命与世界》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促进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科技升级、经济增长、相对实力地位提高,使那些不能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相对实力地位下降,从而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并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调整。
在1350至1950年长达6个世纪的蓬勃的商品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先进地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农业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g0年代,质的发展才真正在长江三角洲农村出现,并使农民的收入相当程度地超过了维持生存的水平。本书旨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农民糊口农业长期延续的过程和原因,及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将着重分析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不是整个经济的毛收入或人口的人均收入。重点在于一个特定地域和社会阶层的发展与不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总体、以及对农民社会和经济的各派学术理论的意义。
本书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因素分解等方法,定量评估19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历史变化,探讨其结构特征、城乡差异与发展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本书构建了“人口-消费-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与情景分析,为我国人口与消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对策建议。 本书可供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中国现代教育史》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重要中国教育史著作。全书内容分正篇与辅篇两部分。辅篇即附于正篇之后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年表》。而正篇主要介绍了教育宗旨、教育行政、学校系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九章内容。
《云贵高原的“坝子社会” 道路、资源与仪式诠释》以人类学视角下地方发展为研究视角,针对云南“坝子”地区特殊的生态资源和社会结构,结合当代道路开发和交通发展,探讨“道路”“资源“”生态”和“文化”的关系。《云贵高原的“坝子社会” 道路、资源与仪式诠释》以大理、丽江、兰坪等坝子地区为田野调查地区,重点分析了如何在交通发达,信息膨胀的时代白敬忠,保护好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资源,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学理性的建议。
本书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因素分解等方法,定量评估19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历史变化,探讨其结构特征、城乡差异与发展趋势,并进行国际比较。本书构建了“人口-消费-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与情景分析,为我国人口与消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对策建议。 本书可供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人员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