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十至十三世纪是历史上环境变迁异常显著的一个时期,频繁的战乱,水患的肆虐,大量的毁林开荒,人口的飞速增长以及农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而生态环境的变迁对这一时期畜牧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一课题,既是五代、宋生态环境史、农业以及畜牧业研究的需要,又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纵深研究的必要。《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主要探讨了宋代畜牧业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其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章为绪论,探讨《十至十三世纪生态环境变迁与宋代畜牧业发展响应》的选题意义与学术史的回顾;第二章介绍了宋代畜牧业的生态地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宋代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畜牧业的影响;第四章对十至十三世纪农牧争地问题进行了回顾;第五章
《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引领发展环保倒逼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标本兼治,源头遏制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和谐发展观、我国海洋与海岸工程的生态安全问题、让“金乌”腾飞于青山绿水之间、服务大局,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设计思考、加快生态示范建设步伐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环境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能源环境发展战略分析、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环境友好园区等。
本着深入理解转型期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本书在总结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基础上,从经济地理视角系统梳理了环境经济地理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不同地理尺度上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环境污染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影响的理论框架,强调经济转型制度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效应的影响。结合演绎方法和逻辑实证主义思路,本书从全国、城市、产业和企业的多尺度多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了转型经济制度、环境规制等对环境污染排放效应,通过建立污染型企业区位的理论模型,研究了“环境”对企业区位、环境行为、企业空间动态及其地理格局演变的影响,本书研究表明,转型经济制度是解读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视角;而“环境”也开始**区位中的资源禀赋等属性,展示其中所隐含的成本、权力、福利
本书共分三篇十三章,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制约问题。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我们这一代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那些有文化但轻视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本杰出的著作很好地表明了好的理论如何与它所谈及的经验现实保持强有力的对抗。对那些多年以前就加入到反对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阵营中的人来说,本书提醒我们什么是新、旧功能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对那些现在才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那些读书却不管所读的书是否得到社会学经典认可的人,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手册,它可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旧功能主义所追求的,它们如何终未完成这一事业;什么是如果没有新功能主义的拯救就有可能失去的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像接受马克思一样接受帕森斯和其他人,以加入亚历山大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像社会学家会是什么样子。
《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时段中动态考察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此外,《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还对西北地区疆域的变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探讨,视图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缘关系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广大读者客观认识西北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提供新的途径。
从巴姆城和瓦拉纳西的古代的辉煌,到东京和圣保罗的拥挤的都市圈,城市是我们*伟大的创举之一。然而,在21世纪之初,随着城市成为了半数以上的世界人口的家园,人们越来越为其无节制的扩张及其对这个星球的不利影响而担忧。在气候变化以及对世界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产生作用的同时,这种漫无节制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从*深的海洋,到*的山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世界,我们如何能够使世界上的城市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如何能够为新的城市地区应付未来的环境挑战做好准备?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从水利工程、信仰变迁、羁縻州治理诸方面探讨宋代长江中游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历史,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和信仰变迁之间、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正文四章,依次探讨:,宋代长江中游水利工程的发展。以江陵"金堤"的变迁为中心,考察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同时,以崇阳白泉陂为例,探讨宋代地方水利秩序的构建。第二,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朱熹知南康军为例,重点分析地方官员的神灵信仰及其宗教实践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神庙址的分析,讨论水神信仰与堤防修筑、河道治理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许逊的个案研究,则讨论了宋明间民间信仰与道教、国家礼典之间的碰撞与交汇。第三,宋朝羁縻州治理理念的变化。细
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编*的《国际可再生能源 发展报告2016》内容包括:综合篇、产业篇、国家篇 三部分,不仅介绍了2015年年底前全球可再生能源产 业的总体概况,而且分析了主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近 期趋势,同时总结了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和非洲 共43个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战略目标、政策措施 及市场发展,为全社会关心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人 士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参考资料。适合各级政 府部门、可再生能源企业、及所有关心再生能源发展 的人士阅读。
《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青少年科技绿色营与创新大赛成果》内容分为科技绿色营概述、活动方案及评价、插上创新的翅膀三编,讲述如何把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灌输进孩子们的脑海。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发展的历程,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概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基础理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等方面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进行总体概述。同时,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区域自然资源资产静态评估和价值核算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动态评估和监控预警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信息化实践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书针对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解读了源、汇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内涵和应用,以及源汇景观内涵;第2章基于源汇景观概念和洛伦兹曲线,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3章基于野外多尺度模拟实验和定位观测,论述了源汇景观的性质、效应及其转化特征;第4至第6章结合典型区研究,分别探讨了源汇景观格局分析在养分流失、非点源污染风险及水土流失危险等方面的应用;第7章以江汉水系典型流域为典型区,论述了源汇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其产沙效应。
施建平等编著的《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叙述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长期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次,从数据产生过程的关键环节着手,详细描述了土壤长期观测采样地的设置和管理、采样、分析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后,根据CERN土壤长期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的经验,归纳总结了数据检验和质量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关的数据规范。《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相关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