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既是资源压力与气候影响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技术革新和解决方案的缔造者。《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从代谢的视角来系统性思考和探索城市及城市群的低碳资源管理问题。*先,《城市与区域资源代谢低碳管理》对城市代谢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与指标、追踪模型和应用场景等进行阐述;其次,以国内外城市和城市群中的能源、水资源、碳代谢过程与耦合关系为研究重点,从流量与结构、网络模式与功能、跨边界耦合效应等层面综合评估城市低碳表现;*后,基于成果提出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为城市与区域的资源低碳可持续利用和协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具有独特的气候、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也是世界上冰川和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本书将长期野外观测、室内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生境特征对江河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①分析青藏高原典型江河主要水化学特征及化学风化过程,解析河流有机质和硝酸盐的来源;②研究青藏高原河流关键氮循环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高海拔条件的适应性,进而剖析其对氮转化的影响;③研究青藏高原江河碳循环产物甲烷的排放模式,剖析其物理化学和微生物驱动机制,并评估其甲烷排放对全球江河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④研究青藏高原江河氮循环产物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模式与机制,并综合剖析河道内外环境条件对其的影响。
《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从南岭山地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南岭的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新进展,同时也探索了第四纪冰川对南岭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评估了位于广东的南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南岭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南岭山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南岭山地以及类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21.综合卷》包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状篇、综合评价篇和发展篇。现状篇,在对推动内外经济双循环、提升创新能力、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法律法规梳理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综合评价篇,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评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评价三部分内容。 发展篇,从城市群协同联动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和探讨。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结合我国城市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学术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回应当前我国城市区域污染治理难题。 《中国城市区域多中心空间发展的减霾绩效及政策》在理论研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城市群和城市两种地理空间尺度,不仅定量测度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程度,而且还采用计量经济手段考察多中心化程度对雾霾污染、污染产业布局及家庭能耗的影响,从而检验城市区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减霾机制及绩效,旨在为我国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提升提供学术支撑,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环境绩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