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气动噪声计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及展望;第2章为经典的CAA离散格式,主要介绍传统的气动噪声数值离散格式、声学边界条件、人工耗散与过滤器;第3章为网格优化的迎风型色散保持气动声学格式;改进的声扰动方程及其数值验证;第4章为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气动声学计算方法,完善并研究了格子Boltzmann方法,改进了一种吸收边界条件;第5章为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高级时间方法,主要介绍FW-H声比拟噪声预测的延迟与高级时间方法;第6章为气动噪声预测的半经验模型,主要介绍了数值预测风力机翼型、叶片气动噪声的半经验方法。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内容。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并通过对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工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情况。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土壤石油污染过程、风险和生物修复》一书首先介绍了土壤石油污染发生过程、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归趋、石油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石油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其次,在介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国内外经典技术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石油污染土壤的预制床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强化修复、堆肥修复与生物洗脱等修复案例。并在本书*后一章列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流程与管理规程。全书以石油污染现状、风险与修复为逻辑关系,既有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便读者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本书以欧盟无机化工行业(氨、酸和化肥)污染综合控制的可行技术(BAT)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欧盟无机化工行业实际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无机化工行业污染控制的通用BAT技术(章),以及氨(第二章)、硝酸(第三章)、硫酸(第四章)、磷酸(第五章)、氢氟酸(第六章)、氮磷钾化肥、硝酸钙(第7章)、尿素与硝铵尿素(第八章)、硝酸铵与硝酸铵钙(第九章)、过磷酸钙(第十章)等重点大宗无机化学品的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具体包括主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现状、污染物排放及能量与原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生产工艺可供选择的资源节约与污染控制BAT技术等。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对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全书共分7章,首先对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植物、微生物和综合技术应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修复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后,综合应用生物修复的原理,以案例方式讲解了典型环境问题的生物修复工程,以便于读者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和企业工程师等参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书内容分为9章,第1~5章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包括概论、大气污染的发生与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净化装置的分类和性能、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6~8章分别为颗粒态污染物净化设备、气态污染物控制工艺、净化系统的设计,选取目前工程上成熟的主流技术,阐明工作原理,强调工程设计方法和设备选型,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力求引导学生理论指导和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第9章为城市空气污染,对当前国内关注的城市大气污染发展趋势和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
本书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评估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三年深入研究完成的。本研究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特点,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与方法,包括环境污染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人群暴露特征识别与健康效应评估技术、区域人群健康损害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相关关系判断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技术与评估方法进行实际应用。
本书以欧盟大宗有机化学品生产的污染综合防治可行技术(BAT)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欧盟聚合物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并详细介绍了聚合物基本生产工艺、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丁苯橡胶、丁二烯聚合橡胶、聚酰胺、聚酯纤维、粘胶纤维的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具体包括主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现状、污染物排放及能量与原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生产工艺可供选择的资源节约与污染控制BAT技术等。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大范围雾霾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关于雾霾、空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概念被迅速广泛传播。如何预防和治理雾霾不仅成为公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且还成为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门问题。本书以北京和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基于生态连清的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了北京和关中地区不同森林植被吸滞空气颗粒物的能力,提出了利用森林植被为手段的治污减霾方法,同时深入总结了不同树种吸滞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方法先进,案例典型,针对性强,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管理应用相结合。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特别是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特征、过程与有效性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典型区域大宗作物农田、设施菜地、果园、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站、市政污泥农用地、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场地及周边、冶炼场地及周边、矿区及周边、石油开采场地及周边、化工场地及周边、地球化学高背景区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特征,解析了土壤污染源与成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镉、铜、锌、铅、砷、汞等)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酞酸酯、抗生素、二苯砷酸、二?f英等)的形态、吸附、分配、富集、迁移等特性、过程及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演变和制定土壤污染防控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
随着江苏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日趋严重。如任其肆意发展,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葛继红编写的《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 学研究--以化肥污染与配方肥技术推广政策为例》的 总目标是在农业面源污染给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带来负 面影响的背景下,以“压力一状态一响应”为分析框 架,厘清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与状态)、政府治理(政 府响应)以及农户行为(农户响应)三者之间关系,客 观地分析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社会经济背景 、微观作用机理和政策反应机制,为江苏省农业面源 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POPs成因多样、来源广泛,可在地表各圈层间分配交换,并通过大气、水流、迁徙生物等移动介质发生长距离迁移,已触及地表系统的每个角落。本书由总论、研究实例两部分组成,尝试以地球化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典型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成因来源、赋存机理、时空分布、大气迁移、区域源-汇过程、大气-地表交换及其在河口海岸带的归趋,力图呈现POPs在地表各圈层及其间的活跃动态。本书还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POPs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进行分析,简要介绍POPs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管理,推进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指导和规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该书在对农业发展中面源环境问题类型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业污染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借助EKC 分析工具探寻农业面源污染随经济增长的演变规律,判断农业面源污染恶化或者改善的拐点;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驱动因素;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测度环境污染影响下的农业绩效,并考察其时空格局;借鉴和评价国外农业面源管理政策,提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及路径。
本书作者是一位生态学家,更是一名癌症患者。长期以来,她孜孜以求,寻找着癌症的产生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尽管各种防癌手册都在谈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基因对癌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简述;二是重金属对植物、微生物毒性机制研究;三是植物、微生物对重金属解毒及机理;四是植物、微生物及其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本书的详情内容有: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及危害、我国重金属排放来源调查、植物对重金属的解毒及机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解毒及机理、苜蓿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研究等。本书适合环境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以作为从事环保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系统分析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资源储量及地理分布特征,结合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技术水平现状,研究分析了我国可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的优化利用。系统分析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国际通用CO2排放量计算方法,估算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CO2排放量,并结合情景分析法,讨论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对CO2减排的贡献。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系统分析了生物质能利用CDM项目的方法学体系、我国生物质能利用CDM项目的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由李法云、吴龙华、范志平等共同编著的《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生态环境修复与节能技术丛书》一书共分10章,论述了土壤的性质和环境容量、土壤污染与可持续利用、典型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效应、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原理、植物修复原理、动物修复原理、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工程应用案例。 本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土壤环境功能与典型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物修复原理(理论基础)、技术(工程技术与设计)以及应用(工程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介绍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反映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领域 研究成果和进展状况,可供从事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