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本书依据2011年新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考试大纲进行编写,较同类教材增补了大纲新修订内容,所选案例有很强的代表性,均给出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同时收录了历年有代表性的真题进行讲解,便于考生的使用。本书内容涵盖轻工纺织化纤类,化工石油及医药类;冶金机电类;建材火电类;输变电及广电通讯类;社会区域类;采掘类;交通运输类;农林水电类;规划类;验收监测与调查类;附录(2011年案例科目考试大纲,不同类别建设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计13章。部分立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公众参与7章内容。第二部分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为重点,包括工程分析、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符合性分析、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与应用、环境保护措施、清洁生产评价、防护距离计算6章内容。全书依据2016年7月颁布的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编写。 本书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科书,也可用作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应试用书,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也有参考价值。
《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主要围绕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开展了系统总结和相关研究。本书主要介绍船舶溢油事故损害赔偿的国内外概况,建立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指标体系,介绍溢油事故发生后清污和预防措施的评估方法、程序和软件,也介绍了溢油事故对渔业造成污染损害的评估方法、程序和软件,阐述了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对溢油污染事故产生的环境损害进行机理分析,提出了溢油事故环境损害评估程序、方法和软件,介绍了环境损害后各种生态类型采取环境恢复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有效性,后还介绍了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本书使读者能够了解到船舶溢油污染事故损害评估的国内外概况和技术体系,有助于完善我国船舶溢油事故应急反应体系。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核工业采用的各种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主要内容涉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预处理和中间贮存,压实和焚烧技术,水泥固化技术,沥青固化技术,聚合体固化技术,水力压裂处置中放泥浆技术,a废物处理技术,极低放废物处理技术,放射性废物运输,辐射防护,以及我国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的进展情况。同时,《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最后部分简要介绍了外关于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全书系统地介绍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监测与评价中使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反映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发展水平。
《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旨在规范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培训工作,满足“十二五"期间技术培训工作的需求。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环境监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环境监测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关心环保监测事业的公众。
本书对碳减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对碳排放的数据进行核算和预测,提出一套碳排放的评价和减排研究体系。本书主要内容涵盖中国碳排放的智能预测、河南省碳排放峰值研究、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等。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海水处于无休止运动状态,入海污染物可以长距离输送和大范围混合,因而海洋污染具有无法溯源的特点,难以治理。 《通量监测 区域治理:近海污染监测的新模式》作者提出了通量观测、区域治理的新理念,在选定的近海区域两端布设浮标阵列,监测流出流入的物质通量,从而确定区域内排污的种类和排放量。有关部门可以据此查找排污主体,予以治理,达到净化海洋的目的。 《通量监测 区域治理:近海污染监测的新模式》论述了通量监测的必要性、监测内容、可用的监测手段、通量监测理论、监测结果分析方法等,为实施通量监测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论证、技术准备和工程前景规划。 《通量监测 区域治理:近海污染监测的新模式》涉及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众多问题,通量监测为海洋环保提供了新思路,供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决策参考,供海洋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完善监测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采样频率、监测项目、采用仪器与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整理、监测过程中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测数据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 年11 月9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6 年1 月1 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代替《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大气和废气部分》中的有关内容。 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
《转型发展中的大学图书馆研究》,本书内容:为了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从2009年开始设立馆内研究项目,鼓励馆员进行学术研究。从2009年到2011年图书馆共有21个研究项目批准立项,其中2009年10項,2010年10項,2011年3項。
本书以火力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秘方法为基础,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酌实践经验和在高校的教学体会,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技术导则和*学科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主要介绍了火力发电江腥: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和评价程序广泛并有重点地讨论了然煤搏燃油发电工程和核屯工程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各种火力发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和方法,便于读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和水利土木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分为5 章,其中第1章为概述,第2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第4章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与分析,第5 章为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