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地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推动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7-202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模式。
《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国西部城市和环境空气背景点的大气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沙尘气溶胶)、干沉降(自然降尘、沙尘暴降尘)和湿沉降(降雨、降雪)为对象开展了相关研究。全书共分18章,内容多与日常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工作相关,主要涉及我国气溶胶污染研究,兰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溶胶污染研究,气溶胶中水溶物、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尘和沙尘暴降尘理化特征,大气降水,城市和背景点大气环境,环境空气手工与自动监测,大气微生物,大气干湿沉降物对地表洁净水体的污染研究,大气污染能见度,金属材料大气腐蚀速率,建立大气颗粒水溶性离子标准分析方法,离子色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PM2.5沙尘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物的理化特征及源解析研究》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环境评价作为一门集技术程序与方法学的学科体系,其理论、方法和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书内容涵盖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战略政策三个层次,总计15章。第1章、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评判依据和标准及其制定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与管理程序;第4章至第6章介绍了环境评价主要的方法学:工程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清洁生产评价;第7章至第11章分别论述了建设项目中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辅以案例说明;第12章至第15章重点介绍环境评价的进展,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
林帼秀编写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与实践(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培训教材)》系统阐释了建 设项目环境监理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汇集了各省市实践案例及成功典范,为环境 监理规范化提供了极好借鉴,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 用性。 本书是诸多环境监理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的 智慧和劳动结晶,是他们在开展环境监理培训与应用 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的成果。
近年来,为满足环境监测装备水平快速发展的需要,尽快转变环境监测方法相对滞后的实际状况,推进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提高,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我国加大了环境监测方法的制定修订进度,不断完善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相对而言,美国的监测方法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有机物监测和土壤监测方法方面,更有值得借鉴之处。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主要内容包括法定计量单位、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框架、仪器的量值溯源等章节。
为使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生产厂家及时、全面掌握和正确使用国家水环境保护标准,进一步推动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适用性检测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了《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水质卷》。《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标准规范:水质卷》分仪器技术要求篇和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篇两部分,仪器技术要求篇涵盖了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pH等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15篇;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篇包括了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与在线监测仪器密切相关的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21篇。
《中国碳排放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扩展及应用》在构建中国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对1992年~2012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重点部门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情景探讨了中国实现2030年峰值目标的可能排放路径。主要内容如下:1. 构建基于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表的中国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2. 利用改进的结构分解分析法(SDA)识别1992年~2012年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及重点部门。3. 分析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及重点部门的碳排放增长特征。4.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碳排放的增长路径进行情景分析,探讨2030年峰值目标的实现途径。
《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网络设计与监测技术应 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编 著者王瑞斌、李健军、王玮、翟崇治。 《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网络设计与监测技术应 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是 在总结凝练环保公益J_生行业科研项目“国家环境空 气监测背景点位设置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充分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是一本全面介绍背景空气监测网络设计、关键技术 和实际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全面,系统性强,对我国的 环境空气监测具有较强的针对l生、实用性和指导性 ,适合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等领域的 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学生参考。
《厦门湾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的内容来源于国家海洋局“908”专项“我国近岸典型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908-02-02-03)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该任务的子课题“厦门湾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的研究成果。 《厦门湾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解决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中一直未能解决的保证率问题。 (2)解决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环境容量本底值不匹配的问题。 (3)解决了海水水质标准与污染源统计不匹配的问题。 (4)基本解决了海湾污染源评价和估算的问题。 (5)在数值模拟计算中计算了厦门湾各个排污口的响应系数和浓度贡献率,并剥离了点源、非点源与河流三种来源污染源(包括湾内和湾外来源)的浓度贡献率,为明晰各种污染源的贡
李淑芹、孟宪林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 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 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长城学者 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 20140321) 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 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伏晴艳、王东方、张懿华编*的《环境空气 PM2.5监测预报与公众信息服务》立足于PM2.5监测、预报及信息发布的业务工作需求,在介绍PM2.5的基本概念、物化特征及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以PM2.5监测工作的业务化流程为主线,重点阐述PM2.5手工监测及自动监测的技术方法体系,PM2.5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的选址及监测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方法,PM2.5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PM2.5数据统计和评价方法,PM2.5预报技术与预警方案以及空气质量公众信息发布系统。本书力求涵盖国内外*新、*全面的PM2.5监测技术,并针对我国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PM2.5预报技术手段与方法,以期为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业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