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长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马伯庸力荐的历史悬疑小说,“惊人的双线叙事,挥酒千里一气呵成”!西汉末,东汉末,一阴一阳双线交错,两段人生隔空重合。 公元前74年,昌邑王刘贺入宫继承皇位,27天后被废为庶人,成为两千年来短命皇帝。其间有人盼他死,有人要他活,只有他自己毫不在乎。 公元201年,一批金饼现世,布衣刘基被迫协助侦查。阳间计,阴间器,一件件奢华殉葬品,牵扯出撼动江东的盗墓计划。 一位荒唐帝,一位弃置身,两段遥遥相隔的人生,渐渐交织于一件件精美器物。如今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也因此重获心跳和体温。 这不仅是充满创意、具有突破性和写作技术的悬疑小说,也是充满知识、考据严密的历史小说。
曾经有一个国家,名叫南斯拉夫。它曾经是世界主义的乌托邦实验场,如今,它的形体已不复存在,却给整个东欧留下幽灵般的遗产。从2018年到2020年初,作者踏上前南斯拉夫的土地,走入它曾经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与当地人相遇或分别、攀谈或争辩,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代际的记忆,让前南斯拉夫在不同版本的讲述中渐渐浮现。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人,该如何消化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未来?这是前疫情时代的一次可贵记录。当世界趋于保守、封闭与隔绝,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重重边界?打开本书,打破边界,重建人与人的真实联结。
这部作品聚焦于明末清初时期,聚焦胶东半岛上那场著名的“于七抗清之战”。作者历经大量的历史资料探寻,秉持尊重正史的态度,为了更立体地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采用了双主人公的叙述方式,一位是于七本人,另一位则是虚构而出的军师赵守中,他代表了当时众多为明朝奔走游说、出谋划策的忠于明室的文士群体。通过赵守中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整个故事的跌宕起伏与曲折离奇。作品中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还包含了胶东地区的地理变迁以及地名演变等方面的内容,既适合对历史满怀兴趣的读者,也能满足那些单纯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希望借助文学作品的休闲功能来领略历史客观性的读者。它在对这段历史进行考证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是一部极具营养的历史小说,值得一读。
本书以时间为轴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921—1949” 、第二部分“1949—1978”、第三部分“1978—2021”;收录了包括赵一曼、孔繁森、钱学森等一百位党员的家书。这其中既包括革命先辈,又有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涉及领域广泛。在编排形式上,编者将每封家书的金句提炼为标题,既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又表现了家书的行文特色,形式新颖,情真意切。内容上,本书以家书的形式,表达了共产党员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和在各自岗位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态度,言辞恳切,发人深省。
清朝末期,山东日照的丁氏家族声名显赫。然而,家族成员丁土根因母亲出身卑微,为家族所排挤。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携着身怀六甲的妻子,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旅程,最终在胳肢窝村以外来者的身份艰难地扎根。丁土根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勤劳,夹缝中求生存,开荒拓土,创立了一方基业,开丁氏一脉兴盛,使丁氏家族成为该村继秦、冯、王三大家族后又一显赫家族。在丁氏家族崛起的过程中,一系列神秘而奇异的事件接连上演:“蛤蟆石”惊现、界河水争夺、六亩地纷争、藏马山艳遇等。丁家的崛起改变了村里原有的利益格局,为了争夺宝贵的土地资源,几大家族明争暗斗,利益矛盾冲突不断,使得整个村庄的局势变得波诡云谲,跌宕起伏……
本书从苏轼进京赴考写起,直到他病逝为止。其中,对苏轼历来遭人诟病的“反对变法”问题,作者根据史料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揭示了他和王安石、司马光的真实关系,以及他和五个皇帝、三个皇后的奇特纠葛。本书,追求历史事件件件皆有出处,却又能冲突迭起、矛盾重重;追求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结合,传记性与戏剧性相结合;追求把苏轼的诗词文章包裹在人物命运中和故事情节中;追求塑造一个活生生的苏轼而不是概念的“文化巨人”;追求描绘出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物。本书可以让普通人都走近苏轼,并了解苏轼时代的中国社会。
本书各章内容,、第二章,分别讲古代史官、史家与史籍,是个时期;第三章至第五章讲马、班吏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私家修吏及汉魏以后吏官制度,是第二个时期;第六章至第丸章,是分别讲唐宋以后官史。私史、刘知级与章学诚之史学,以及清代史家成就,是第三个时期(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初版时的第十章《最近史学之趋势》及《结论》,作者在出版修订版时删去,为恢复本书在40年代的面貌,了解作者当时对史学趋势的认识,令将其作为录收入本书)。
赵飞燕自幼天资聪颖,与胞妹合德一起,在阳阿公主府邸学习歌舞,几年下来便技压群芳,声名鹊起。她那倾城的美貌和绰约的舞姿,令微服出游的汉成帝一见倾心,旋即拜为婕妤。不久,意犹未尽的成帝又将合德纳入后宫。才貌双绝的姐妹俩长伴帝王侧,宠冠后宫,搅动朝政,也将忌恨的冷箭射入彼此的心窝。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吟唱着千年前的诗歌,那掌中作舞的绝色佳人仿佛穿过重重迷雾,飘然而至,嫣然一笑,又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本书为第一部。
新文学的燃灯人——台静农先生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也是其所有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本世纪初被发现、整理,今首次出版简体中文版,距离作品完成已逾八十载。本书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故事始于李自成攻陷北京,百官四散,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景山;终于南京沦陷,福王被俘。台静农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在这样一出亡国大戏里,以戏谑滑稽的方式,写出崇祯王室最后一刻的紊乱暴虐、宗室朝臣的苟且偷生、南明小朝廷的尔虞我诈……在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日之时,这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作,表露出其作为一位“五四”文人和革命者的忧国心声,既是危机之作,也是危险之作,其文字间的张力关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