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一方面,小说从主人公斯佳丽命运的变迁、情感的经历反映出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小说的文学主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另一方面,《飘》镜像式地呈现了两种重农主义之间的斗争以及内战后重农主义的全线崩溃。女主角斯佳丽战后为重振田园所付出巨大代价,隐喻了重农主义在南方终将没落的命运。斯佳丽执着的不是虚幻的爱情,而是情人阿希礼所代表的南方重农主义文化。作为重农主义神话的悲壮挽歌,《飘》也反映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对过度重商主义的普遍质疑以及对社会过快转型的不适和怀旧。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小说描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1915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悲惨世界》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维克多 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还融入了作者对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和宗教信仰的描绘,全方位展现了社会风貌。 本书为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郑克鲁教授担纲翻译,文字优美,并且跟其他译本不同的*一个优点就是,郑克鲁教授在翻译过程中,加了大量的与文学史、历史有关的资料脚注,对读者阅读理解作品
《基督山伯爵》主要描写的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发生的一个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船的年轻大副唐泰斯受船长临终之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一封信,遭两个卑鄙小人和阴险检察官维勒福的陷害,被关入死牢。剥夺了本该属于他的美好阳光、爱情和前程。十八年后,他带着狱友法里亚教士临死前告诉他的秘密,越狱逃生,找到法里亚藏匿的宝藏后成为巨富,从此他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他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三个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并向恩人报了恩。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艰苦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力,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力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力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改编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本书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描写了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小说氛围紧张压抑,情节紧凑,悬念迭起,震撼人心,把社会现实生活的揭示、人物性格的刻画、社会发展的道路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等问题融合在一起。作品的开创性意义和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已举世公认,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这部小说的诞生不仅代表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高峰,也成为了俄国小说乃至整个俄国文学崛起的标杆。
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纳斯焦娜因被人跟踪,走投无路,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
《格拉斯医生》是一部以人称撰写的日记体小说。三十三岁的格拉斯医生从未亲近过女性,年少时纯洁而苦涩的初恋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而工作中与堕胎女病人的接触也让他深深了解到世俗的伪善。对于孤寂的格拉斯医生来说,灯下的日记本是他抒发心灵的寄托。行医时,格拉斯医生无意中卷入了当地牧师一家的生活:老朽专横的牧师、年轻貌美而郁郁寡欢的牧师妻子,以及牧师妻子的英俊情人。在牧师妻子对其倾诉痛苦时,格拉斯医生对这个内心燃烧着渴望与苦恼的年轻女子渐生怜惜甚至爱慕之情。因此,他不惜违反职业操守,欺骗牧师以帮助其妻子避免与之同房,甚至开始酝酿如何不留痕迹地谋杀牧师……《格拉斯医生》是雅尔玛尔·瑟德尔贝里公认的杰作,小说糅合了侦探、文艺、心理等多种元素,并延续了作者表面冷漠却饱含激情的写作风格,主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 一部不朽名著。作家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血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 作家屠格涅夫称这部小说为“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说从中可以“ 加直接和 加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国生活”,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的著作”。
七十年前,玛格丽特·米切尔以瑞特·巴特勒离斯佳丽而去结束了《乱世佳人》的故事。但以斯佳丽的一段内心独白为两人日后的感情纠葛埋下了一个伏笔:“……明天我要想出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 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南方女作家亚历山德拉·里普利从几百人中被选中,续写《乱世佳人》。她数易其稿,终于写出了“明天”的故事:《乱世佳人》续集《斯佳丽》。作者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斯佳丽与巴特勒、阿希礼及另外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她对巴特勒、对故乡爱尔兰、对爱尔兰的亲人们既爱且很的复杂心理,其中不乏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描写。
《歌德精选集》精选歌德富有可读性的六卷代表作,由译者杨武能教授一人独立完成。《歌德精选集》六卷包括:诗歌集《迷娘曲》,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篇小说《亲和力》,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集歌德创作和思想大成的诗剧《浮士德》,饱含歌德一生智慧的《歌德谈话录》。这套精选集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至爱,也是广大读者家庭藏书的品。
《基督山恩仇记(全译本上下)》是法国作家大 仲马*代表性的小说。《基督山恩仇记(全译本上 下)》以拿破仑百日政变及随后波旁王朝的黑暗统治 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邓蒂斯报恩和复仇的故事。主 人公邓蒂斯在即将升任船长,与心爱的姑娘结婚时, 却遭人陷害,被关押到海中孤岛的伊夫狱堡,致使女 友被夺,父亲饿死在狱中,幸而邓蒂斯在狱中得到了 一个博学的神父的教导,在其帮助下学会了多种语言 与知识,并成功越狱。他越狱后按照神父的指示,找 到了埋藏在基督山岛上的财宝,并从此改姓易容,以 基督山伯爵、神父和银行家等多种身份存活于世,在 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查清了仇人的底细,不仅巧 妙地报了仇,而且还报答了恩人。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是作者的代表作,标志着霍夫曼创作的高峰,也是德国浪漫派的一部作品。小说由两部分组成:雄猫穆尔的传记和乐队指挥克赖斯勒的传记。穆尔传记从讽刺需要出发,模仿歌德《威廉·迈斯特》一类写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所谓发展小说,以自述模式描述了一只知书达理、好舞文弄墨的雄猫的成长经历。克赖斯勒传记部分记述了一个天才艺术家一段坎坷的人生轨迹,其人生轨迹有着作者本人的影子。这两个部分,从小说名称看,前者是作品的主体,其实后者才是小说的核心,形式松散,但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写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