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5年至1956年讲授 中国文学史 的课堂讲稿,由钱穆弟子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全书共31 章,系统、完整地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重独立考证,在本书中,他对文学之流变、对每个阶段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以史论文,从史学的角度讲文学别开生面。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和科学严谨的史学考证,也有对文人的犀利点评和对作品的精彩赏析,带有浓郁的钱穆个人色彩。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 后,随即对 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 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 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本书是流沙河先生讲解《诗经》的作品,由流沙河先生在成都的讲座整理而成。他从诗经305篇中择取81篇典型篇目,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对诗经进行了解读。与市面上其他“注解”《诗经》的书不同,流沙河先生在书中的讲解非常注重当时的社会场景,注重诗歌的感情,语言非常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其中还有不少四川方言的使用,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增加了历代诗评的部分,选取方玉润、王夫之、闻一多等人的评论,与流沙河的讲解相互映衬。增加了93幅插图,包括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的图片和中国古画,诗、画、评一体,全方位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生僻字注音和地名标注,无障碍阅读。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第一讲《尧典》;第二讲《皋陶谟》;第三讲《汤誓》;第四讲《益稷》《甘誓》;第五讲《西伯戡黎》《微子》;第六讲《泰誓》;第七讲《牧誓》;第八讲《洪范》;第九讲《大诰》;第十讲《康诰》;第十一讲《酒诰》;第十二讲《梓材》;第十三讲《召诰》;第十四讲《洛诰》;第十五讲《多士》;第十六讲《无逸》;第十七讲《立政》;第十八讲《多方》;第十九讲《顾命》;第二十讲:《尚书》结课总结。 作者秉持探索真理、讲求证据和逻辑的治学理念,站在人类视野的角度重新翻译、解读了《尚书》以上篇章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阐述《尚书》的天命论。分析《尚书》人物眼中世界的本质、《尚书》的宇宙观、《尚书》的天命论思想,分析天命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历史的演变。 2、分析天命的表达形式。天命是主宰的力量,那么天
李商隐是我国著名诗人。他怀才不遇的悲情人生,他晦涩难懂的爱情诗,他在牛李党争中的左右为难,都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追寻李商隐毕生行踪,考察李商隐人生轨迹,凭吊李商隐生活旧址、旅行旧迹以及歌咏过的山川风物,以李商隐生平为线索,从李商隐屐痕所及入手,结合李商隐诗作与时代背景,创作出这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传。李商隐是寂寞的,仕途寂寞、生活寂寞、艺术寂寞……仕途寂寞,远大的政治理想如同画饼,一辈子官不挂朝籍;生活寂寞,尽管年轻时有过丰富多彩的爱情,但中年以后,与知音兼妻子王氏聚少离多,后来王氏骤然远去,更让他倍感孤寒;艺术寂寞,虽然他在当时已有一定诗名,但与他的才华和成就完全不成正比,他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多少年来一直被人误读……
如何在黑暗中目睹一个没有面容的形象? 如何在沉默中倾听一个没有言语的声音?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既是作家、小说家、文论家,也是思想家。他以典范的方式保持了写书人的身份。 半个多世纪以来,莫里斯·布朗肖的名字周围已聚集了众多脚步。本书正是对这些脚步的追溯和记录——为了见证足迹本身的并行和交织,并让这些陪伴和碰撞的步履开辟出一块能够建立文学、哲学和政治共通体的领地,纯粹友谊的领地。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友谊”部分收录14篇文本,记录了他与同时代的诗人、作家、哲学家一同思考、一同行动的友谊,还有他创作的独一性与全身心的介入。“批评”部分收录15篇文本,包含列维纳斯、巴塔耶、萨特、南希等人对布朗肖的15部作品展开的批评文论,说明了这位隐身的写作者如何滋养所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