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的是清文学家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的选本,篇目、排序一概未动。翻译成新诗是本书的重点。为了读者阅读和理解方便,还增*加了诗人简介、对原作思想与艺术特色简要平析的 说明 ,以及词语典故的注释。本书由吴坤定、陶文鹏、张厚感三位先生合作完成,但大体上又有分工,因而在翻译风格上自然有所差异。有的译作,在诗行乃至用韵上尽可能贴近原诗;有的则驰骋想象,作了一些合理的发挥。这样也是考虑到无须人为地设定一个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希图达到清新活泼、 异彩纷呈 的效*果。
生如逆旅多断肠,许我一苇以渡江。千余年来,他们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黑暗,温暖了四季。 山河无依、怀才不遇、身世浮沉、深恩负尽、梦难成、恨难平 纵使人生千疮百孔,他们仍能冲淡苦难,用最美的文字展示中国诗词之美、心灵之韵。他们的生命故事、他们的绝美诗文,就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面对挫折时的逃避或妥协,指引我们在喧嚣而又孤独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热爱。 读《跨山海》,就像是与古代诗词大家共饮一壶酒,共赏一轮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避尘嚣,酿清欢;烛火温暖,来去古今云天。
枕上诗书系列一 《枕上诗书:一本书读懂*美古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诗词精选。 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句都是情怀 字字都动情,句句是人生 枕上诗书系列二 《他们有才,亦有爱 : 宋词中的缱绻爱情》 比宋词更动人的,是宋词背后的情事 你所知道的宋词,你所不知的一往情深 枕上诗书系列三 《枕上诗书:遇见*美唐诗》 唐诗如歌,说不完的明月烈酒 唐诗如画,绘不尽的岁月河山 枕上诗书系列四 以词牌为引,词作人人生故事为线 带你领略宋词的清丽婉转与风流多情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二月花令为纲,精选700首古代花草诗篇、1200个历史典故,以淡雅飘逸又富含趣味的笔调,解读了花草在诗词戏曲中传递的悲喜忧欢,讲述了古人与它们情感交织的故事。 书中还配有114幅古人画作,诗情画意、趣事逸闻与四季花卉融合辉映,令人赏心悦目。 翻开这本书,读者得以读古诗、品名画、赏佳卉,读懂24种花令,体悟每种花的情态和背后蕴含的意趣,玩味花与四季之美。
李白一生留下诗文一千余篇。宋敏求、曾巩编定的《李太白文集》是现今可见zui早的完整的李白作品集。以后出现的各种李白文集或全集,虽有增订,但都以该版本为母本。本书即是据这部《李太白文集》校勘增订而成。校勘的底本采用的是巴蜀书社影印出版的 蜀本 ,同时参考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李白诗文相关文献,比如元代萧士赟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明代唐汝询的《唐诗解》、清代王琦编注的《李太白全集辑注》等。在底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增补了 蜀本 未刊的李白诗、词共计六十七篇附于书尾,收全了李白现存诗文。本书书名也因此改为《李白全集》。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将原版的繁体竖排改成简体横排之外,尽可能保留了底本的原貌。如原版中出现的错、别字仍旧按原样保留,但在该处出注,注明相关情况。又如原版中常用 一作 、 又作 标
《好诗共欣赏 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讲录》为叶嘉莹先生面向普通读者的古诗讲座讲稿结集,共有《概论》《陶渊明诗浅讲》《杜甫诗浅讲》《李商隐诗浅讲》四讲。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这三位诗人,遭际不同,个性有别,诗风各异。该书将三人并举,分析了他们各自在诗歌中对于形象和手法的使用。内省型的陶渊明在诗中使用概念化的形象,外观型的杜甫在诗中使用现实中实有的形象而有所突破,李商隐则以想象中的非理性形象映照幽微的内心世界。这种差异不仅折射出了诗人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 该书平实亲切,通俗易懂,是一本轻松的大众普及读物。
《人生四时,唐诗九味》是一本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况味来解读唐诗作品的文学类书籍。本书是熊逸的全新作品,在书中,作者精选了五十首非常有代表性的唐诗,分成登高、怀古、壮心、田园、聚散、羁旅、忧愤、感时、爱慕等不同的情绪和场景单元,将现代人的生活、情绪融入其中,把唐诗中的场景和现代人的场景重合在一起,深度挖掘唐诗的言外之意和蕴含其中的人生滋味,唤起我们深刻的共鸣。作者用很粗的分辨率勾勒出唐诗世界的全景,同时用很细的分辨率从社会风俗、典章制度、修辞艺术、文字与音韵等角度,去看通常的注本和赏析本里看不到的内容。
词从小道、艳科,难登大雅之堂,到上升为 一代之文学 ,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哪些人使宋词完成了蜕变?是哪些事在宋词中留下深刻印痕?而宋词又是怎样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相始终?这背后,大有故事可讲。 可惜的是,许多研究宋词的书籍,更喜欢沿着文学鉴赏的老路,去告诉读者这首词好在哪儿,而往往忽略了作品诞生的时代信息 这背后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可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抑或可能是一次宾主尽欢的宴饮,又抑或是一曲哀伤痛悟的临终寄语。 一个作品,诞生的历史信息,有时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也是本书花了这么多笔墨去追述宋词流传过程的原因,每一次整理保存都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信息,从而超越了词作本身的意义与内涵。有鉴于此,本书或许是独特的:不是从文学角度去解析宋词的美与痛,而是尝试着从历史角
北宋文坛,群星闪耀。而婉约词宗秦少游,则别具一格,兼杂古今,具屈原、宋玉之姿才。他多情而浪漫,词作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淡语有味,浅语有质。他易感而坎坷,一世多艰,虽遍尝仕途不顺、多番贬谪、空寂孤独,却寸心如水,将满怀情思寄于词作之间,被盛赞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其凭借柔婉精微之写作特质,还原了一个真实、动人的 千古伤心人 形象。 本书由词学泰斗叶嘉莹主编,叶先生亲传弟子李东宾注,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集》中长短句三卷为底本,完整收录秦观词96首。每阙词均附题解、注释,另有叶先生原声讲解吟诵音频。 重磅推荐: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分春馆词话》,一为《分春馆词话补遗》,一为《宋词选析》。 《分春馆词话》是朱庸斋先生一生创作和研究的心血结晶,一是教人如何读词,二是教人如何作词,这是历代词话从未达到的成就。同王国维、顾随以西方文艺美学观审视历代词作不同,此词话强调实践、贴近传统,字字皆出于个人的体悟,堪称填词理论之大成,传统词话之绝唱。 《分春馆词话补遗》,为评骘当代诗词的文字和指导弟子填词所作的批语。自由表达,平等讨论,畅舒己见,可体现朱庸斋先生的文学批评思想。 《宋词选析》,由两部分组成,一为1982年朱庸斋先生为赴香港中文大学讲授词学撰写的讲稿,一为1981年朱庸斋先生为刘逸生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人选集》撰写的《吴梦窗词选》(10篇)。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诗歌的起源。西汉时,《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 五经 之一。 《诗经:先民的歌唱》是《中国历代经典宝库 古诗词课》系列的第一本。本书由中国古典文学大师裴溥言选篇、评解,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解读了《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国风》六十八篇、《雅》二十篇、《颂》七篇),故事生动、注释精准、评解优美。虽为节选,但完整地再现了先民坚韧的奋斗精神,焕发出古老诗歌隽永、蓬勃的生命力,是大众读者文学启蒙的**经典。
本书是插图鉴赏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系列四种之一,另三种是《插图鉴赏 唐诗的魅力》《插图鉴赏 宋词的魅力》和《插图鉴赏 元曲的魅力》。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大宗,相对于现代白话散文而言,包括历代骈散各体文章。其名篇代表作,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历来脍炙人口。本书是以本社1997 年出版的《文与画 古文二百篇》为基础推出的升级版。选录各体文章二百多篇,力求反映古文的发展概貌;适当增加了注释,便于进一步理解文意;将原书配图进行调整,替换为古代丹青妙手的经典画作,更能表现古文的传统意境。全书文情画意交相辉映,同时缀以古典文学专家撰写的隽永精到的赏析短文. 从而使历代古文精华焕发出璀璨的新时代光彩。
插图鉴赏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系列包括四种:《插图鉴赏 唐诗的魅力》《插图鉴赏 宋词的魅力》《插图鉴赏 元曲的魅力》《插图鉴赏 古文的魅力》。 本系列注重图书承载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诗画互补的美学功能。选录唐诗、宋词、元曲、古文的名家佳作1000多首,配上古今丹青妙手的经典画作,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专家学者为每首作品撰写了隽永精准的鉴赏文字。让中国的传统绘画和古典文学名篇,在这里焕发永恒的魅力。 其中《宋词的魅力》精选唐五代以及宋代词人词作名篇佳作三百余首,令读者一卷在手,可尽览词史瑰宝。每篇词作配有古典文学专家简练精确的注释和精湛的解读鉴赏,探微索隐,曲尽其意,阐发词作的文学内涵和美学意蕴,让读者在千载以下犹可一窥的词人心史,获得独特的思想启迪和审美领悟。书中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致力于维护和开发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丛书,已编纂修订出版有中国文学鉴赏辞典新一版系列、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外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等。
本书是插图鉴赏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系列四种之一。以清朝蘅塘退士(孙洙)所编的流传颇广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收录三百首唐诗名篇。同时,为发挥中国传统诗画的互补功能,追求图文并茂、装帧高雅华美之特色,从历代名画中选取精美画作,使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同时缀以由古典文学专家撰写的隽永精到的赏析短文,使这部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唐诗旧选本,焕发出璀璨的新时代光彩。
本书直指中国古典实用文类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文 所蕴含的美感特质,照见了中国文学传统中不容忽略的半壁江山,以补一般文学史之不足,正面迎向 文学 这个现代观念的挑战。作者柯庆明教授为台湾中文学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学根底极为深厚,现当代文学美学以及西方文学理论也熟稔于心。他从诸多实用文类出发,探讨其文体规约,带领读者精读文本,解析古典实用文类之代表名作,以精辟细致的方式解剖诠释,旁征博引,将古文中的典故、来历以及写作者的人生抉择、实际处境等一一拆解阐明。作者深于古典传统,议论通畅而不板滞,极能启迪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