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颗星球上的树能说话,那它会告诉我们什么? 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史诗,如同《瓦尔登湖》遇见《百年孤独》,几个世纪,不同种族国家的人物命运如同一棵树,地下是家族传统的文化历史,地上是新世纪文明的枝杈,他们相遇,相识,共同为自然与生命而战。 从布鲁克林乡间的栗子树,到东方中国的扶桑传说,从有语言障碍的科学家,到越战中跌入树中的美国飞行员,一个瘫痪的印度游戏开发程序员,一个怀疑人性的心理学家,一个拥有神秘遗物听过古老传说的工程师,一个曾死去的女大学生。九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毫无关联的故事,终于汇聚在一起。
当暮年的波伏瓦回望人生,试图梳理其偶然与必然之处时,她 加清楚地看到,曾经那个出身传统家庭的规矩女孩如何成为 的自己。 年轻时,身边大多数人通过结婚生子来摆脱生活的重复乏味,但她选择在交友、读书和旅行中不断发现新事物。正如她所说“我的生活是一场精彩的冒险”——与各界友人的来往和交锋让她的探索之路不再孤独,并发现自己在社会角色外的不同可能;持续而广泛的阅读与艺术欣赏让她拥有丰饶独特的精神世界;造访世界各地的经历给了她 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驱散故弄玄虚的迷雾,说出真相,则是她在自己的写作中始终坚持的宗旨。 几十年中,无论遭逢怎样的社会变革与命运起伏,感受、思考与创作都是波伏瓦从未放弃的自由。 她用一生践行着——“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
本书为德文直译 本雅明的文字,无论置于哪个时代都历久弥新,而其身为哲学家、文学、艺术评论家、左派思想家和译者的多重身份,更让他的作品被各个领域奉为经典。 本书分为美学理论、语言和历史哲学、文学评论三个部分,收录了本雅明最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译者的任务》《说故事的人》等,让读者得以从各个面向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是意大利青年作家亚历用中文写下自己六年中国漫游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2016年,23岁的毕业生亚历在衰老的意大利看不到出路,决心投奔冉冉升起的电影制作热土——中国。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出演瓜子和手机广告,在主旋律战争片中当46号群演,用蹩脚的普通话录电影播客,给纪录片当翻译,也参与过地下独立电影制作。 六年间,亚历从零开始学中文,在豆瓣上写日记,在大城小镇与不同的人对话,在每一次微小的相遇中见证中国的广阔:在北京,和宿管阿姨学习怎么切菜;在广州拍广告,开工前喝早茶,拍完片喝断片;在上海,把客厅当成写作沙龙,创造一个临时的家;在四川农村,把白jiu当成暖气,跨越寒冬和方言的隔阂。 亚历用冷静又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观察和日常,书写近年的个体遭遇和时代变化,也
暂无内容简介。。。。。。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 故事圣手 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套装书,全三册:1.《清晨》;2.《所有明亮的梦》;3.《白昼坠落》 本作品是丹麦家喻户晓的诗人、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的重磅代表作。一战期间,她出生于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被失业阴影所笼罩的工人家庭。爱好文学的父亲忙于生计,似乎从未年轻过;虽认定女孩不能成为诗人,却仍对她稚拙的作品抱有诚挚的兴趣。母亲似乎永远不会老,总是随心所欲,以至令她难以判断母爱的形态。英俊的哥哥或许忍不住嘲弄她,却也不吝赞美;本该是全家人的骄傲,却早早陷入生活的泥沼。她自己则被同龄人视作怪胎,于是下定决心装傻充愣。中学毕业后,她开始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发现自己除了写作什么也不擅长。许多个夜晚,她与前途未卜的年轻人共舞,尚未坠入爱河。十八岁时,她发表诗歌。她依赖他人的接纳了解世界,依赖对爱情的想象数次进出婚姻。她不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 影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196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2004年获诺斯达特文学奖。米沃什称赞“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得以统一”。 本书精选了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70—2002年的诗歌,是一部浓缩的经典诗集。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朴实,富于思想色彩,善于把日常生活陌生化,在熟悉的处境中揭示新意,带来各种令人惊奇的效果。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是其对在东京亲手建立起另一种日常的记录。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 四畳半 ,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故事,这些人物是 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 ,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 八平米 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
本书共收入作者从1929到1982年发表于诸种报刊或单行本的18篇随笔。 这些文章长短不一, 风格多变, 所涉主题和文化背景亦极为繁杂, 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作者古今相鉴、 东西融贯的关怀与哲思,以及执着的人文主义情怀。另外,“时间”也可以看作一条暗线,贯穿全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也可以视作一部时间的变奏曲。 这部涉猎广泛的随笔集将强有力的思考融入充满诗意的语句。《尊者比德的几行文字》引人入胜地描绘出 教抵达英格兰北部的时刻。《西斯廷》透过米开朗基罗及其弟子沉思生命与美。随后是一篇对于《历史小说中的语调与语言》的考察,文后附录1600年康帕内拉修士遭受酷刑的罕见笔录。《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一文则漫议悠长岁月给纵然坚固的古代雕像带去的变迁和磨蚀。 在余下的文章里,作者就《丢勒一梦》展开沉思,延续伊凡·
“深时”是地质时间概念,是地下世界的计时单位。在萨米族传说中,地下世界像是人世的颠倒镜像,地面就是镜面,“生者直立,而逝者行走时上下颠倒,二者的脚彼此接触”。本书讲述的是黑暗之旅,是对地下的求知之行。从中石器时代藏骸所、深海实验室、森林菌根网络,到双生地下城、地下无星河、战时万人冢,再到洞穴岩壁、冰臼、核废料处置库……作者见到了一些希望自己永远铭记之物,也见到了一些宁愿从未目睹之事。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安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隐秘的人性、漫长的文明。
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千年枣”?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罗新的旅途总是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一部。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疖子”。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可千万别爬上山去。而如今,连珠峰山脊都变得拥挤,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山峰。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 。 在这趟通往冰封高山的旅途中,每一道岩石褶皱都诉说着久远到令人晕眩的地球历史,每一个如菩萨般坐在雪地里的遇难者都延续着一份迷恋高山的情感传统。在置身山峰的感官体验与登山者的
在这里,买橄榄油、采樱桃、找松露,都是大事。寻找美食,是生活,甚至是生命的重心。一个老农,一个工人,都饶有趣味。--张小娴 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梅尔就是这样开始在普罗旺斯寻觅安宁。日享暖阳,夜听虫吟,品赏美食美酒,结交农人匠工,适应乡俚乡俗。四季流转中,山居生活舒缓光阴,涤荡浮躁,沉淀快乐,梅尔几成园中一棵无所欲求心满意足的蔬菜。他用雅致而幽默的文字,记下这十二个月的自在和喜悦,无数焦灼心灵留驻于一种叫安享时光的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