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剧作选,收录了作者1990年至2023年三十年间完成的六十多个剧本,几乎涉猎到戏剧的各种样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舞剧、诗剧、广播剧、小品、电视短剧、电影,有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幻想题材,有正剧的、悲剧的、喜剧的……其中90%以上是演出、播出和发表过的作品,其中不乏读者(观众)非常熟悉的作品。作为“跨界”多领域的写作者,作者始终以巨大的热情、专业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专注于每一次全新的题材、体裁创作。这套剧作选,是个人创作的一次总结,也会为年轻戏剧从业者提供参考。同时,读者可以从中管窥、回顾艺术化了的三十余年现实生活,包括近年来中国儿童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是英国演员训练法的两本专业书籍《选择行动动词——如何选及如何用》与《行动——演员的同义动词辞典》的合订本。《选择行动动词——如何选及如何用》聚焦于“选择行动动词”,这是演员在排练中应用 广泛的一项技术。它使剧本的每个瞬间或每个思想都充满目的,从而让排练富有活力、使演出生动鲜活。“选择行动动词”可以让你通过研究剧本并作出 初的行动动词选择;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等几种方式,发现并发掘身体与声音的能量、幅度(范围)、变化以及表达的清晰度。
《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我国古代戏曲历史的专著,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起,到清代的地方戏勃兴止,大致结束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的鸦片战争前后。全书共四编: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第四编,清代地方戏。《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版本采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锁麟囊》收集了介绍京剧《锁麟囊》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锁麟囊》剧本的编剧,有的是程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锁麟囊》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程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人生经历、程派的唱腔艺术,以及程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上海戏剧学院“谢克纳人类表演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3月,主要任务是引进人类表演学的研究成果,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综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并重,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社会表演学;密切跟踪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与相关行业和机构合作,开展社会表演学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本辑为谢克纳专辑,也是首次将谢克纳的重要论文集结出版。文章主要选自《戏剧与人类学之间》、《公共领域——戏剧文集》、《人类表演学读本》以及《以表演为手段——与仪式的跨文化研究》等多本专著和编著,以及谢克纳来上海所作的两场重要演讲。本辑精选了谢克纳十几年来的重要成果,尤以近年的成果为主,由此可了解谢克纳的教授作为人类表演学创造人的重要
书完整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发展的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本书是一部戏剧史的名著,对戏剧史的研究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得到了戏剧爱好者、研究者的好评。
《锁麟囊》收集了介绍京剧《锁麟囊》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锁麟囊》剧本的编剧,有的是程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锁麟囊》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程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人生经历、程派的唱腔艺术,以及程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本书为名列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表演剧目经典唱段的唱腔琴谱集,收录了如《将相和》 《上天台》《白帝城》《祢衡骂曹》 《失街亭》《坐楼杀惜》《空城计》《斩马谡》《珠连寨》《托兆碰碑》《四郎探母》《打棍出箱》《秦琼卖马》《十道本》《清官册》《二堂舍子》《三娘教子》《法门寺》等二十多部传统京剧剧目中经典唱段的琴谱和唱腔,还有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创演的新戏如《霓虹灯下的哨兵》《白毛女》《红云崖》等。
《任中敏文集:唐声诗(套装上下册)》为《任中敏文集》之一种,乃任中敏先生“唐艺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与《唐戏弄》堪称“姐妹篇”。书稿全面论述了唐代齐言入乐歌辞——声诗这一特殊体裁的发生与发展,并辑录了大量唐代声诗,开创了“声诗学”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是书分上下篇,山篇为“理论”,主要考察了唐声诗的范围与定义、构成条件、歌辞、舞蹈及其与当时大曲、长短句等音乐体裁的关系,下篇为:“格调”,根据上篇的范围判定,按体裁辑录了唐代一百五十余调声诗,可视作一部唐代声诗集。
本书是杨仁恺先生受命清查伪满皇宫流散书画文物期间,所接触的大批当事人,流转故事与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记录,并撷取了晋唐以来 富争议的一批书画名迹作重点的鉴赏评析。全书以事件中的人物活动为经,以对作品的历史艺术分析为纬,见人见物,不同于历 任何一种书画著录或笔记,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兼顾。书中不仅追述了历史王朝收藏鉴赏文物的活动,记载了国宝散佚的过程和线索,还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有关艺术品收藏方面的知识、历史、人物、特色、技法与文化,对 官方与民间的收藏者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杨仁恺先生受命清查伪满皇宫流散书画文物期间,所接触的大批当事人,流转故事与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记录,并撷取了晋唐以来 富争议的一批书画名迹作重点的鉴赏评析。全书以事件中的人物活动为经,以对作品的历史艺术分析为纬,见人见物,不同于历 任何一种书画著录或笔记,科学性、学术性、可读性兼顾。书中不仅追述了历史王朝收藏鉴赏文物的活动,记载了国宝散佚的过程和线索,还向读者介绍了一些有关艺术品收藏方面的知识、历史、人物、特色、技法与文化,对 官方与民间的收藏者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小如戏曲文集全编》是著名戏曲批评家吴小如的戏曲批评文集全编,以“良史”为指归,“务求翔实,力戒虚夸”。该书以时间为主线、文章题材为副线,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编注,以全新的体例,在突出《京剧老生流派综说》等名作的基础上,全面收录了吴小如七十多年来有关戏曲理论、演出史料、宗派发展等方面的戏曲文章,立体、历史地呈现了吴小如的京剧批评造诣。该书的出版,既是对七十余年的京剧演出史、流派史、文化史、制度史、理论发展史、传播史的有效梳理,也为当今京剧批评提供了宗师级的批评角度、批评视野甚至批评工具。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推广、传播以及如何有效地继承发展,可以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本书着眼于“江南”,立足于“戏曲史论”,从文人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四个维度,力求全景再现“江南地域图景下的戏曲文化史论”,并分析其生成机制与文化特质。本书所指的戏曲文化兼有“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两方面指意,既包括“从文化角度对戏曲本体进行研究”,也包括“与戏曲有关的文化现象研究”。秉持“显要式一般”与“地域性特色”兼顾的原则,精择四大板块,期望呈现一个“地域戏曲文化”之“分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所及“文人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四卷,意在围绕“特色”展开,找到切入江南戏曲文化的“特色”“特性”的很好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