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剧作选,收录了作者1990年至2023年三十年间完成的六十多个剧本,几乎涉猎到戏剧的各种样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舞剧、诗剧、广播剧、小品、电视短剧、电影,有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幻想题材,有正剧的、悲剧的、喜剧的……其中90%以上是演出、播出和发表过的作品,其中不乏读者(观众)非常熟悉的作品。作为“跨界”多领域的写作者,作者始终以巨大的热情、专业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专注于每一次全新的题材、体裁创作。这套剧作选,是个人创作的一次总结,也会为年轻戏剧从业者提供参考。同时,读者可以从中管窥、回顾艺术化了的三十余年现实生活,包括近年来中国儿童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是英国演员训练法的两本专业书籍《选择行动动词——如何选及如何用》与《行动——演员的同义动词辞典》的合订本。《选择行动动词——如何选及如何用》聚焦于“选择行动动词”,这是演员在排练中应用 广泛的一项技术。它使剧本的每个瞬间或每个思想都充满目的,从而让排练富有活力、使演出生动鲜活。“选择行动动词”可以让你通过研究剧本并作出 初的行动动词选择;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运用声音和身体执行你所选择的行动等几种方式,发现并发掘身体与声音的能量、幅度(范围)、变化以及表达的清晰度。
《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我国古代戏曲历史的专著,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起,到清代的地方戏勃兴止,大致结束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的鸦片战争前后。全书共四编:编,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北杂剧与南戏;第三编,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第四编,清代地方戏。《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版本采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上海戏剧学院“谢克纳人类表演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3月,主要任务是引进人类表演学的研究成果,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综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并重,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社会表演学;密切跟踪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与相关行业和机构合作,开展社会表演学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本辑为谢克纳专辑,也是首次将谢克纳的重要论文集结出版。文章主要选自《戏剧与人类学之间》、《公共领域——戏剧文集》、《人类表演学读本》以及《以表演为手段——与仪式的跨文化研究》等多本专著和编著,以及谢克纳来上海所作的两场重要演讲。本辑精选了谢克纳十几年来的重要成果,尤以近年的成果为主,由此可了解谢克纳的教授作为人类表演学创造人的重要
布莱希特最早阐述自己对戏剧新观点的文字,多系以剧本说明的形式写就的,如《关于 跋语》《关于 跋语》等,希特勒上台后,布莱希特流亡国外,疲于奔命和致力于反法西斯斗争,更无暇作系统的理论梳理。《戏剧小工具篇》是作者战后回国途中在瑞士撰写的,可说是布莱希特篇系统的理论著作,素有“新诗学”之称。
《锁麟囊》收集了介绍京剧《锁麟囊》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锁麟囊》剧本的编剧,有的是程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锁麟囊》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程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人生经历、程派的唱腔艺术,以及程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锁麟囊》收集了介绍京剧《锁麟囊》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锁麟囊》剧本的编剧,有的是程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锁麟囊》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程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人生经历、程派的唱腔艺术,以及程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书完整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发展的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本书是一部戏剧史的名著,对戏剧史的研究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得到了戏剧爱好者、研究者的好评。
莱茵河底的众仙女守卫着一块魔金,用这块魔金铸成指环戴上后就能统治世界,但此人必须抛弃爱情。尼伯龙根侏儒阿尔贝里希盗得魔金铸成指环,成了世界之王。众神之主沃坦建造供诸神栖居的瓦尔哈拉宫的计划给故事带来了波澜。之后,英雄齐格蒙德赢得了指环,但他却遭到了背叛引来杀身之祸。齐格蒙德的情人、沃坦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把这指环带回了莱茵河。最终,众神们的栖居之地瓦尔哈拉宫付之一炬。
本套戏剧精选集选取王尔德经典戏剧,包含《巴杜亚公爵夫人》《认真最重要》《莎乐美》《文德美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五部戏剧,由翻译大家许渊冲根据原版戏剧翻译xin中译本,成书为三册,中英文对照呈现,方便读者感受原汁原味的王尔德经典戏剧以及翻译名家的杰出译作。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 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舞台美术设计基础》是中央戏剧学院2020年首次出版的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主课教材。承继中戏舞美系70年舞台设计专业教学传统,体现延续至今的教学研究探索成果,以及几代师资的集体智慧结晶,其中很多教学方法均为,且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内容。本书图文并茂,突出21世纪舞台设计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发展,充分显示出中戏舞美系舞台设计专业重戏剧综合性、整体性融通学习,重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养成的教学传统,为本专业的教学用书。
本书为缅甸仰光学院的学生而写,适合没有梵文基础的学生,出版于1906年,迄今仍是英语世界 实用的巴利语语法书之一。上世纪6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北大讲授完梵语后续讲巴利语,就是用此书作为教材;当时的学生黄宝生先生晚年翻译了此书,于2014年在中西书局出版;中译本将巴利语单词、例句的相应英文,也都翻译成了中文,其实直接以英文来理解巴利语单词、例句的语法结构反而 容易,故影印出版英属缅甸出版社(The British Burma Press)的1906年版。
本书着眼于“江南”,立足于“戏曲史论”,从文人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四个维度,力求全景再现“江南地域图景下的戏曲文化史论”,并分析其生成机制与文化特质。本书所指的戏曲文化兼有“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两方面指意,既包括“从文化角度对戏曲本体进行研究”,也包括“与戏曲有关的文化现象研究”。秉持“显要式一般”与“地域性特色”兼顾的原则,精择四大板块,期望呈现一个“地域戏曲文化”之“分题研究”的典型案例。所及“文人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家族文化”四卷,意在围绕“特色”展开,找到切入江南戏曲文化的“特色”“特性”的很好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