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怪、力、乱、神。”尽管至圣先师孔子这样教导过,神鬼志异故事却一直绵延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牛郎织女、梁祝、白娘子、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神话传说代代流传,神仙鬼怪也进入诗歌、戏曲、文人笔记等体裁中成为一类固定的题材。 这些神怪故事到底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学者张一南老师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中国人将自己的现实人生融入了其中,并寄予了一代代人的人生智慧和隐秘梦想。作者将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视角相融汇,对中国古典神怪文学进行了全新而大胆的解读,带领读者读懂中式魔幻现实主义中深藏的心灵世界。
从大都到上都,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的辇路,是一条从农耕文明渐变到草原文明的路。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元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的了解自己所研究的这个中国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
篇篇妖魔鬼怪,字字人情世态。本书是《见鬼》的续编,主要汇集 近三年新写的文章。 前两辑继续讨论鬼世界。作者从中国特有的志怪小说中爬梳、整理了古人对鬼世界的各种猜测与想象,描绘出鬼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一系列面向。 第三辑以介绍狐狸精为主,兼及花妖、蛇精等其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精怪,并讨论精怪与人类的纠缠。作者从日常生活着手,描述了精怪尤其是狐狸精逐渐被人类规训的种种状况。 作者谈鬼说怪,妙在通人情、得鬼趣,文字时而古雅,时而新奇,其笔下的鬼世界亦是人间的倒影。 为什么神仙爱下棋,而鬼只喜欢赌钱?如果不能扑倒嫦娥,可以试着掰弯她吗?敲诈阴差会受到怎样的处罚?阎罗殿怎样保护犯错的冥官?怎样用挖坟来互相伤害?人狐争斗该不该掀桌子?为什么 需要一个冷静期?那些只撩汉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的文学巨匠,同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神话研究学者,是我国近代神话学研究流域里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茅盾在文学创作之余,陆续写下了不少神话研究文章,而1928年完成的这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是作者研究中国神话成果的集成。全书对中国神话作了绪论性的评述,论述了中国神话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从中国原始神话古籍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神话研究的各种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神话观阐述了中国神话的本质、起源及发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话学的观点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称得上是一部我国近代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