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迹 中国古代书法研究》是雷德侯教授多年来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成果集。作者从上古书写的艺术转换、宗教对书法的影响、世界艺术视角中的中国书法、作品文本与评论的传承、碑拓的传播与影响、古代精英社会对书法发展的作用、书法的审美维度与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古代书法的创新机制、书法体现的古代社会末期的革新精神、中国书法的内在独特性、中国书法的创造力探源、中国书法的审美抱负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与古代社会生活重要载体的中国书法。作者的笔触貌似分散,却紧紧围绕着书法源于社会生活、承载社会生活信息这样的史实,以书法为圆心,多面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作者的讨论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使得本书不仅作为书法理论的文集值得一读,作为书法史的读物,亦深刻
《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一书作者邱振中先生依凭对有关细节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将书写技法放在历史变迁中进行解析,揭示了书法形式构成的种种奥秘,以及汉字书写与生俱来的规定与可能性。本书围绕笔法、章法、结构三个方面展开,构建了相关的形态理论。其中笔法和章法理论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已对书法领域的教学、创作、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字结构研究面对的材料无限复杂,费时尤长,它的完成标志着书法形态学基础部分的完成。 作为一部跨越四十年的重要理论著作,《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的出版不仅完整呈现了邱振中关于书法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书法领域的创作、教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提供新的众多的可能,有重要学术价值。
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本书包含了9大类、100种中国传统颜色,配上精美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光景和意义。 红:贯穿整部中华历史的深厚底色,象征吉祥、喜庆、婚嫁与热闹。 黄:我国先民*早将其认定为盘古开天辟地时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有严肃、隆重、正面的含义。 蓝:是古代中国庶民阶级的色彩。 绿:大自然里充满了恣意、比例调和的绿,在我国色彩史中,却曾经属于低微的颜色。 紫:曾经为龙袍的专用色,也是道教尊崇的颜色。 褐:是传统颜色系列中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的色彩之一,色感低调。 白:白字*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本义为虚空,在古代指素色。 灰:传统颜色名词,给人阴暗低沉的感觉。 黑:是我国历史上单色崇拜时间长、含义多的一种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中重要的用色。 原来
被肯尼思 克拉克描述为 我所读过的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 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
九场重量级对谈,直面山水画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钟爱画山水?千年来山水画经历了哪些变革与发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何区别?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笔墨有何关联?画家的修养和性情如何影响作品?当代人如何面对山水画传统? 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朝历代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不朽名画,这些作品至今仍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本书收录了许钦松与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潘公凯、易英、朱良志、尹吉男、余辉、吴为山九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的对谈,循序渐进并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以及现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如何重建。 对谈山水画,既是解读前人,也是阐释自己。进入对话,随经典画作穿越千年.溯源中国人的审美基因。
本书是禅宗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读经典书目。作者以庄子、玄学到禅宗美学的历史转换开篇,阐释了佛教被中国本土庄、玄思想所接纳和吸收的过程,并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总结了禅宗美学孤眀独发、谛观顿悟、气色观、意境、禅化与诗化等审美经验和审美特质。作者还以大量古代诗文、绘画为例,勾画了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心理特征的关系。
昆汀 塔伦蒂诺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Shoubu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本书分为实践篇、认知篇及成长篇,分别对应新人们可能遇到的工作问题及成长经历,总结了作者在十多年工作当中的实操方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策展观点与理论,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策划工作手册。 实践篇主要阐述的是策展的流程,总结了这些年作者的工作方法,并将其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认知篇的主要内容是与策展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出作者对策展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成长篇讲述的是策展人自我提升的过程、方法和评价体系。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是为琴棋书画而生的。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经他手收藏的中国书画名迹见于《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为 天下藏 。 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级书画为脉络,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生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热忱。他以保存国宝级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成为艺术史久传不衰的佳话。
为什么那是艺术?为什么它会被放在艺术博物馆里?谁说这是艺术?为什么说这是一件佳作?对待艺术,到底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有益、*批判性的?打开《为什么那是艺术?》,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本书通俗全面,广泛适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作品,可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当代艺术、学术研究和理性论证的全新鉴赏能力。英文原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首版以来已风行欧美十余年,是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哲学课程的理想教科书,也是大众读者的当代艺术入门津梁。
《中国儿童原 创艺术研究系列丛书》 是一套研究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艺术启蒙教育的专题著作。作者本着中西文化互学互鉴的态度,经过长期的艺术教育研究和实践,在践行和思考前辈经典的美术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并根据我国儿童艺术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而完善和发展了国内外经典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本丛书集结了我国各地部分长期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现了当前我国通过艺术全面提升儿童素质的教育理念。 强调了儿童艺术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教育起决定作用。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学科价值,创造适合儿童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开发儿童艺术潜能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受教育者成
《无用:人类宝贵的工具?》是一本有趣的学术专著,多位作者从建筑、艺术、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论述了无用的价值与意义。 无用是一种工具吗?获得工具是人类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地方。然而,我们也使用工具来讲述故事和制作毫无用处的物品。无用很少能满足我们的期望,但它也可以是迷人的、自由的,因为它逃避了 使用=价值 等式的逻辑。 在现代,在涉及空间、生产或是培训的时候,实用性成为优先事项。然而,今天的未来学家预测,人工智能的其中一个产出(结果)将是 无用 的未来。如果未来让我们变得无用,那么就有必要重新考虑我们对无用的态度。这本跨学科读物阐明了(我们将变得) 无用 这一未来趋势所带来的潜在创造力。
1933年约瑟夫 阿伯斯从欧洲漂洋过海到黑山学院任教时被记者问及给美国带来什么。他当时不会说英语,只回答 To Open Eyes (使睁开眼睛)。他说的眼睛并非指器官,而是眼睛在头脑中的内在。阿伯斯强调 睁开眼睛 的看有视觉启蒙的意思,借助理性凝视自身,眼睛不止是感知的丁具,同时也是被感知的对象。 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落户一定会遭遇中国问题。中国文化从近代以来一直纠结对传统去与留的态度,顾虑要不要现代,学不学西方。 《色彩感知学(修订版)》一书再版之际,约瑟夫 阿伯斯的色彩课程(后文简称色彩课)通过这个媒介在中央美院油画系落户已经10年。10年教学,同样的内容尝试各种不同的表达,导致我越来越少和学生 废话 。比说教更好的方式是即刻行动,逾越思维惯性。色彩课借助游戏手段让参与者先体验后判断,强调人本能
当代实力书家讲坛 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 独门绝技 ,丛书策划组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绝技 ,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策划组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 讲坛 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高级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本书是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于明诠集二十年之功,对此前《墓志十讲》的全新修订和全面升级。该书从墓志源流到形制演变,从墓志书法鉴赏到临创技法解析,结合 200 幅精美插
本书从日常生活入手,由浅入深地对字体这一概念逐步剖析,并向读者推广字体、文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文化相关知识,旨在培养读者对字体和文字设计的鉴赏力,并展示了字体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联系,以及其如何成为改善社会(不仅限于商业)的重要、积极的工具和手段。全书共六大章节,串联起国内外多个不同的案例,对各个案例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并以类似展览的方式组织而成。全书将中文和西文的历史和文化混合在一起进行阐述,没有刻意区分,而是强调其中的共性和通用性。
《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贡 布里希文集)》是一部E.H.贡布里希有关价值及其在 人文科学中的作用的***的论文集。正如作者在中 文版导言中所说: 本书的文章出诸一个艺术史学者 之手,但它们的主要论旨不是艺术,而是文明史学者 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文明史的问题与艺术史的问题 息息相关。 从黑格尔哲学到战争时期的广播宣传, 从博物馆的未来到艺术研究中理性与情感的作用,贡 布里希教授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文化中的理 想始终承受着非理性的、僵化的偶像的威胁。 时至当今,这部论文集仍不失为一部对自由和人 类价值适时而重要的肯定。
本书广泛探讨设计人类学的领域,涵盖了其关键方法、工作方式以及存在的争论和矛盾观点。书中将设计理解为从根本上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并主张设计人类学主要建立在协作和交流的基础之上。亚当 德拉津(Adam Drazin)认为,设计人类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协作知识是启发式的,这种知识源于田野工作现场与设计工作室之间的互动。本书各章节借鉴了物质文化方面的文献,并列举了大量不同项目和成果的实例。此外,本书还强调了设计作为当代文化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对于人类学和设计学的学生、学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
本书以作者在2021年6 7月间前往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所作的一次访古旅行为题材,记录了作者先后在西西里岛的九个历史名胜古城寻访古迹的历程。这次访古的主线是西西里岛上的古希腊遗迹,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Pindaros)的完整作品的*个、也是*一一个中文译者和古典学者,作者的访古之旅以品达的踪迹为经线,沿途穿插以对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的文物古迹的探访,由此编织出一幅西西里的诗歌、建筑、造型艺术、历史和自然景物的画卷。作者对所遇景物文物的抒情和哲学反思贯穿全书,既加深了这部著作的思想深度,也增强了与读者的相关性。特别是书中对西洋建筑史中占有**地位的西西里历代的建筑遗迹和文物的切身观察和描述以及对于它们的背景的深入介绍,在中文世界的西洋建筑史和艺术史论述里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