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仅擅诗、词、散文,且在书画创作与书画理论方面亦有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书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书画理论集中保留在后人辑录的《东坡题跋》中,本书即以毛晋辑刊的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为底本,并从《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中选取蕴含苏轼重要书画理论的文章、诗篇进行点校、译注,旨在通过详细的注释、精炼的翻译,形象地展示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面对空白的纸,不知该从何下笔吗? 你很想画超出界线以外,但又不敢这么做吗? 如何才能大胆自由发挥创意? 本书颠覆一般传统书籍的格式,每页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及插图,引导读者突破书本的局限,随时随地放肆涂写、画,创作个人化作品。 在页面上藏一个秘密、剪下来穿在身上、让书漂起来、收集各种数字、以书记录时间、滴上泥巴、带书去散步、用线把某页填满、拓印叶子、收集姓名/梦、盖手印、记录天上飞的鸟儿 作者希望借由这些大部分人从来不会对书做的事,让读者亲身体验发想创意的过程,鼓励读者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找到新的方式发挥想象力,真正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而借由一些看似 破坏 的动作,作者也鼓励读者进行创意大探索,突破自我,走出框架,无拘无束大胆勇敢尝试,体验生命的各种可能性。现在,无论你走到哪,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传统即创造》是《今日的艺术》的姐妹篇。《今日的艺术》出版获得成功后,冈本太郎想要再写一本关于日本传统的专著,于是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具体展开,主要分成土器艺术、绘画艺术、庭园艺术三大部分,力图探寻日本传统的根源,告诫读者应当如何审视传统,避免矫揉造作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误读,并启示人们该如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重组传统文化,让它焕发新的光彩。冈本太郎认为,现在错误的传统主义者横行于世,严重妨碍了年轻人富有激情的、茁壮的成长。传统不属于过去,不是那些形而上的枯燥理论;传统应当属于当下,甚至就是创造本身。只有让传统依存于现在,以当下的眼光去评判并创新,传统才能永葆新生。
《做了这本书》作者*创作!*创意大探索,全新体验! 这次作者要邀请所有读者,一起来趟找寻创意的大探险!就是现在!不管你人在哪里,现在开始做就对了! 请先收集一些物品,它们可能一开始很不起眼、很普通、无关紧要,但千万不要被蒙骗啰, 它们可是会非常非常重要的!!然后按照每页指示把找寻/收集的物品固定在右页,*后描述此物品的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别人分享。 每天,我们旁边都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但我们的眼睛自动略过,因为它们不是马上会用到的 东西。 但是,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就像我们从没看过它们呢?就像从不知道它们是干嘛用的呢? 这样,我们可以学习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物品。 当我们选择观看的方式不同时,这些物品便会变得独特。它们就像珍贵的宝物,等着我们以探索的眼光去发掘,以创意的方式大胆进行艺
这一册《前海学派新论》所选文章分别是《 乐本体 是一个伪命题 兼与董健、施旭升商榷》(作者:贾志刚)、《 剧诗 说是东西方戏剧文化的结晶 兼与施旭升及其他 剧诗 说质疑者商榷》(作者:毛小雨)、《 前海学派 的戏曲史研究在新世纪以来的意义 从董健 脸谱主义 的误断说起》(作者:王馗)。三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戏曲研究所的研究员,自然也应被视为 前海学派 中人。而从标题不难看出,三篇文章无一例外,属于辩驳、商榷之文,且有着集中的 对手 对包括 前海学派 核心人物张庚 剧诗 说在内的若干观点的质疑。 以三篇文章重提上述 公案 ,并提示读者检索阅读与此三篇有密切针对性的另外三篇,既为记载一段论争,也为戏曲研究展示一个继续研讨的场域。同时,对 前海学派 的学术贡献给予集中阐发,以期引发更多的学术成果于 可商 之中陆续出现
书法是中国汉字所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指按照汉字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中国传统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从上古发展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与独的艺术魅力。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读物,分为“书法概说”、“历代书法演变及书法作品赏析”“书法家小故事”“书法与文房四宝”“如何学习书法”四部分。作者按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五代书法、辽宋金元术法、明清书法的顺序,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历代重点的书法家和经典传世书法作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且附上了百余张图片,以供读者比对,从而更直观地感受这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内容丰富而全面,语言通俗流畅,图文并茂,对
嘈杂的广场,拥挤的地铁,超市里没完没了的排队 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是否让你有一些不爽呢? 在本书中,鬼才艺术家乌尔苏斯 威尔利将带你逃离平庸的日常和无聊的现实,进入一个只有简单和秩序的异想世界。你有没有想过,灿烂的满天繁星也可以分门别类?水果沙拉里的各种食材竟然跳出来碗来,秩序井然地排队?呆板的集体合影,不用 PS 也能制造出爆笑的效果?在威尔利热爱整理的手前,没有一样东西是安全的,也没有什么改变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不仅是一本让 整理控 们乐不可支的实践手册,也能让被生活的琐碎和混乱磨灭了热情的人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解构”这一由德里达在40年前首次使用的词语,如今已随处可见,不仅作为学术领域的概念,还成为了艺术工作坊和流行文化领域频频出现的词汇。“解构”作为当代文化用语如此流行,对于想要了解当代文化潮流、深入理解视觉艺术(visual arts)持久结构的读者来说,熟悉德里达的著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K.马尔科姆·理查兹著的《德里达眼中的艺术》中,我们将努力让读者关注到德里达的思想与视觉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丛书的其他几本一样,本书旨在呈现德里达的复杂著作,并为那些对视觉艺术感兴趣却不熟悉批判理论的人,提供某种估量他或她思想相关性的方法。
唐利平编著的《亳州花戏楼砖雕艺术文化解读》 是对亳州古建筑花戏楼砖雕装饰艺术进行解读及翻译 的一次尝试。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从建筑装 饰艺术的角度介绍花戏楼及其砖雕作品,并从历史的 角度介绍了花戏楼建造的过程和文化背景。第二部分 从文化层面探讨了砖雕作品的审美价值,解读和翻译 砖雕传达的深层文化蕴涵,让读者者对中国传统的儒 释道文化和晋商精神有所了解。第三部分是花戏楼砖 雕作品图解,介绍了52幅花戏楼山门上的砖雕作品。 每幅作品均配有图片,并分别用中英文对图片的内容 以及砖雕的寓意进行说明和阐释。
本书分为“用笔”“用墨”“布置”等几个篇章讲解绘画方式,全是潘天寿的经验之谈。该书内容无思想性、政治性问题,框架结构合理、科学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读者了解潘天寿及其作品的重要材料。
《我是岛里人》以作者的成长以及家族的变迁为主线,写他的家族、亲朋、师长、故乡等一些人与事。在杨先让饱含热情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底色,更是那一代人锲而不舍的生命追问。杨先让是新中国*代的艺术家,他对家族的记录,就是对时代的记录,其中的人与物如同他的版画一般,以他情感浓厚的笔触展示给时代。
我为主 几个字取自杨先让与*总理的通信。这几个字不仅对于杨先让,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在《我为主》中,杨先让写了美国艺术的现状,也写了美国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还写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艺术家、科学家等,更写了他在国内外为中国民间艺术奔波宣传及在海外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些事。 杨先让老师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情感所至的。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47 年由中正书局出版。全书收录九篇文章,探讨了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原始人类的艺术等学术命题,亦有“致全国艺术界书”、“前奏发刊词”、“我们要注意”、“徒呼奈何是不行的”、“什么是我们的坦途”、“美术的杭州”等艺术相关的文章。
从 1954 年杨先让*篇介绍董希文的油画《春到西藏》开始,他便以 业余 的姿态写他所经历的八十多年人生印记,其中有他接触到的一些师长,也有让他感动的同辈艺术家,还有一些是不断带给他惊喜的青年艺术家。当然更不乏一些其他艺术大家,譬如郭兰英、于是之、郎毓秀、李 苦 禅等。他的写作,以艺术为本,情感浓烈,笔触所到之处,浑然天成,这是他情感真挚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的怀念、对人的情谊,以及对时代的责任。 杨先让是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同时也是记录时代的艺术家,尤其他笔墨所记录的艺术家,还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百年发展史,这也使得《三人行》独具珍贵价值。
自幼被人视为 智子 的鸠摩罗什,在母亲的影响下进入佛门,年轻时便成为一位西域高僧。从小乘转向大乘佛法后,鸠摩罗什经历一番劫难,得以前往东方传教。他在逍遥园内为长安百姓开坛讲法,并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翻译佛经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