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中国美术史》时间跨度之大、涉及造型艺术之多、所包含的图片数目都是罕见的。从中国原始社会,到*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横跨上下五千年;从打制石器,陶器,青铜器到瓷器、玉器、漆器、书法、绘画、雕刻、造像 包罗万象;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图片,总数超过400张,其中涉及出土文物、馆藏书画、器物、造像风景等各个方面,并配有新增的文字解说。 作者以时间发展为纵线,采用分类讲述的方法,将相关内容逐一展开,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总结梳理每个时代相关方面的美术发展进程。生动展现出一幅横跨千年的中国美术发展史。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 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 南北宗论 吴浙之争 的重大争议,并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 大学丛书 。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
以 空间 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美术史学科的发展中有何根据和逻辑? 空间 的概念是否有包容和超越 图像 及 形式 的潜能? 这种潜能是否表现为对于客体、主体和原境等常规概念的打破和连接? 对这些问题的追寻能否导致一套研究和解释方法, 一方面超越图像、建筑和文化的习惯性分野, 一方面将客体、原境和主体纳入一个整合的分析过程? 虽然 空间 不是形象和物件, 但它在美术和建筑中总是具体的,非抽象的。 这三个讲座将通过对我以前做过的中国美术史的个案进行总结和再思考, 对 空间分析 的语汇和方法进行初步提炼, 探讨建立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的可能性。 巫鸿
这是一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 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 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 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 边缘性 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这是一次将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艺术史著作卷帙浩繁,博物馆更是包罗万象,对特定题材、风格、技术、流派的展示,井然有序,眉目清晰。我们几乎忘记了所面对的只是碎片的碎片,更忘记了碎片所经历的种种劫难。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也因此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
本书是日本美术通史的里程碑之作,探索了自绳纹时代以来直至现代的日本美术发展史,跨越了一万数千年;涉及领域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到工艺、建筑,包括近代以来的摄影、设计、漫画等,可谓包罗万象。 作者对以往所谓的标准型日本美术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试图运用不同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来诠释。全书贯穿了作者对日本美术特质的精辟概括:即 装饰性 游戏性 和 万物有灵论 。 装饰性 具有广泛的通融性,使得日本美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概念; 游戏性 揭示出日本文化与游戏之心的深层关系; 万物有灵论 则代表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这三种特质超越了时代和领域,可以说是理解日本美术魅力的金钥匙。 全书包含近四百帧的彩色图版,深入全面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特质。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废墟中诞生的包豪斯,惊艳世界百年,并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艺术传奇。 本书收集了100个包豪斯核心关键词,将包豪斯的理念、作品和艺术家交织在一起,追溯了那些大胆追求创新与富有开创意义的故事。让我们追随瓦尔特 格罗皮乌斯、保罗 克利、瓦西里 康定斯基等包豪斯大师的足迹,探索以色彩、原料和几何元素为代表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绘画、编织、摄影、舞台、建筑、广告等等领域大放异彩,其艺术形式又是如何不断演变、生发甚至时而矛盾,却始终向往自由实验与自由创新的。通过书中的文字与珍稀图像,人们将感受到百年包豪斯所蕴含的理性、叛逆与先锋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先生关于艺术方面的重要论著,自一九六六年由台湾中央书局首次刊行以来,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由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基型,作为中国艺术精神之穷极;其余八章专门谈画,按照历史的相关顺序探讨了山水画、画论、南北分宗等画史重要课题,突破了许多古人和现代人在文献、观念上的误解。《石涛之一研究》是徐复观先生对石涛研究专论的结集,基于他以往对中国画的研究,从对 一画 的解释,进而阐释石涛的画论,并批驳了以往一些对石涛画论的错误观点。本书还对石涛的生年问题进行探讨,并有石涛晚年弃僧入道的新发现,从而对石涛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图解欧洲艺术史:19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六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9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分离主义,19世纪的艺术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马德里、维也纳到巴黎、伦敦等,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9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
本书据《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翻译,正文中《中国绘画史讲座》由在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所作讲座的笔记整理而成,以朝代为序叙述中国绘画历史。附录部分的几篇文章亦与中国绘画相关。行文中时时与日本绘画对比,彰显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影响的源流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解欧洲艺术史:18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四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8世纪这个艺术自由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幻想风景画、丘里格拉风格、乌托邦式建筑等看似抽象的词条在文字解说与图片分析的介绍下变得条理分明,清晰易懂,从宏观的艺术风格到微观的艺术品类型,建立读者对18世纪欧洲艺术的总体印象。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圣彼得堡、萨尔茨堡到君士坦丁堡、巴斯等地区,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8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以亨利 福塞利、乔瓦尼 保
《天问》是祖慰先生的绝笔之作,原计划撰写102问,但就在写到第22问的当晚,他静静地倒在了书桌前,终年85岁。全书立意于对全球七大古文明中涉及绘画、书法、雕塑、漆器、陶器、青铜器、面具、戏剧、建筑、史诗、宗教等各种艺术形式及作品的比较,并藉此落笔于人类文明在发展裂变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谜团,进而发出了屈原式的终极质疑、仰天长问 譬如,为什么在女人掌权的母系社会,人们敢把爱美的女人塑造得极其丑陋?为什么在几大古文明中,只有古希腊的神与运动员会光着身子,并终发展出至今方兴未艾的人体艺术? 视角之宽阔,命题之精准,才思之飞扬,学术之跨越,皆非普通作者可驾驭,且虽为未尽之遗作,但因每个设问命题相对独立,故并不影响独立成册的宝贵阅读价值。同时,由于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及引经据典、抽丝剥茧、透过现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曾荣获台湾出版*奖 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 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 美 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这本书没有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诘屈聱牙的生僻词,在平易近人的同时,带有一种诗意的柔美和淡淡的抒情,比如,在写到巴比松画派的时候,作者说: 巴比松变成了一个画派,一个
在《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中,露西 利帕德详细记录了那些曾被冠名 观念艺术 的想法以及它们狂乱的关系网络。本书的编排按照年代排序并附有注释,穿插了详尽丰富的一首资料,从艺术家的自述到利帕德的评论,再到当年集体讨论的录音记录等,将这场她曾参与其中的艺术进程中重新编织在一起。*终呈现的这本书,可谓生机勃勃的当代论坛,提供了追溯艺术家思考的珍贵史料,是重访那段历史必不可缺的参考读物。
本辑《世界3》以 图像志文献库 为专题,详细讨论了图像志研究的源流、发展及经典案例。 图像志 (iconography)通过对图像的形象分析探究其主题含义,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史研究路径,也是整理图像集合的秩序原则。这一议题关系到美术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概念以及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它还涉及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如何吸收西方美术史学的图像整理经验,如何就图像库建设展开对话,并对建立全球性的图像志文献库发挥独特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世界3:图像志文献库》分析了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及其图书馆的 图片文献库 、 中世纪艺术索引 、Iconclass等著名图像志研究案例,也介绍了 中国图像志索引典 汉画数据库 等中国图像志的整理工作。书中还包括关于图书、学术会议的评介与报道,精选了多位优秀图像志研究者的著述,既有
《图解欧洲艺术史:17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四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7世纪这个艺术自由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虚空画、班博西昂塔、自然主义、风俗画等看似抽象的词条在文字解说与图片分析的介绍下变得条理分明,清晰易懂,这25个艺术主题从宏观的艺术风格到微观的艺术品类型,建立读者对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体印象。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24个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马德里、代尔夫特到托斯卡纳大公国、瑞典,遍布北欧、西班牙、低地国家等地区,也不乏新兴的欧洲力量,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7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空前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 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成熟、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
文艺复兴运动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开创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新时代。本书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主题,从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多方面展开,辅以精美图片,梳理文艺复兴发展史,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奥秘,带领读者探索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风尚,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汉画造型艺术图典.人物》以图片为主要的内容,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汉画像中的人物形象,是汉代人物较为完整的形象资料库,适合不同受众的需求。是探索、研究汉代艺术形象造型特征的重要形象资料,对于现代美术创造、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外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从两三万年前的史前洞窟壁画一直到20世纪末当代艺术的多元形态。尝试在宏观历史中把握美术的演变规律,针对每一件艺术杰作,阐发主题,辨析风格,并说明其创作的社会文化条件。对时代特征与风格、代表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考察了各个时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本书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徜徉西方艺术殿堂的绝妙机会。
本书据1938年古今书院版《支那绘画史》翻译。此书是金原省吾用于授课的教材。以时代为序,论述了中国上古到清代的绘画史。行文中时时与日本绘画对比,且多从技法本体层面予以阐述,彰显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影响的源流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解欧洲艺术史:15世纪》是一本引进自意大利、面向大众的艺术史普及读物。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穿越回15世纪的欧洲,开启一次艺术之旅。 在关键词部分,宫廷艺术、国际哥特式风格、人文主义、文艺复兴、透视、理想城市等看似抽象的词条在文字解说与图片分析的介绍下变得条理分明,清晰易懂,这20个词条从宏观的艺术风格到微观的艺术品类型,全方位展现这场艺术之旅的整体景象。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到达24个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北欧、中欧到地中海、意大利,具有特色的艺术城市以及当地的艺术风格逐一出现,尽览15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有60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你,以列奥纳多 达 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