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是祖慰先生的绝笔之作,原计划撰写102问,但就在写到第22问的当晚,他静静地倒在了书桌前,终年85岁。全书立意于对全球七大古文明中涉及绘画、书法、雕塑、漆器、陶器、青铜器、面具、戏剧、建筑、史诗、宗教等各种艺术形式及作品的比较,并藉此落笔于人类文明在发展裂变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系列谜团,进而发出了屈原式的终极质疑、仰天长问 譬如,为什么在女人掌权的母系社会,人们敢把爱美的女人塑造得极其丑陋?为什么在几大古文明中,只有古希腊的神与运动员会光着身子,并终发展出至今方兴未艾的人体艺术? 视角之宽阔,命题之精准,才思之飞扬,学术之跨越,皆非普通作者可驾驭,且虽为未尽之遗作,但因每个设问命题相对独立,故并不影响独立成册的宝贵阅读价值。同时,由于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及引经据典、抽丝剥茧、透过现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 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文艺复兴运动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开创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新时代。本书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主题,从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多方面展开,辅以精美图片,梳理文艺复兴发展史,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奥秘,带领读者探索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风尚,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独特魅力。
《纸短情长:中国笺纸里的艺术故事》为神游系列的第三本书,是一本聚焦于笺纸艺术的通俗类轻学术读物,由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张楠写作。中国笺纸文化流传近千年,作者以明清时期的各种笺纸出发,以笺纸的画面内容为主题,讲述了笺纸背后的动人故事与其传达的人文情怀,具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
在《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中,露西 利帕德详细记录了那些曾被冠名 观念艺术 的想法以及它们狂乱的关系网络。本书的编排按照年代排序并附有注释,穿插了详尽丰富的一首资料,从艺术家的自述到利帕德的评论,再到当年集体讨论的录音记录等,将这场她曾参与其中的艺术进程中重新编织在一起。*终呈现的这本书,可谓生机勃勃的当代论坛,提供了追溯艺术家思考的珍贵史料,是重访那段历史必不可缺的参考读物。
该书曾荣获台湾出版优选奖——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从来都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 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 传播、民族迁徙、工艺交流,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国别史书写方式,致使地域与文化的美术史中的交融互鉴现象未能彰显。 本书是世界上 部署名“跨文化美术史”的专书,汇集了 外十四位学者的十八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观念上的创新, 在于用充分的案例,具体演示了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展开路径。它以方法论视野、装饰与物质文化研究、书评、译文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探寻东西方之间艺术的文化语境、图案的生成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艺术间的交互影响,尝试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并提供讲述故事的另类思路。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在《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中,英国作家 ·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图解西方艺术史:20世纪当代艺术》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八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20世纪下半叶这个不断质疑和挑战既成观念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到摄影艺术、民族艺术,20世纪从50年代到90年代在艺术上出现了新的媒介、新的观念,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地点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纽约、伦敦、毕尔巴鄂再到拍卖行、画廊、互联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市场的变化,艺术的舞台不断拓展,甚至突破了地理疆界的限制。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
丹 格雷厄姆的艺术作品和批评写作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当代艺术的进程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摇滚我的信仰》从格雷厄姆各个时期的作品中精选18篇文章,从关于极简主义艺术家如丹 弗莱文、唐纳德 贾德的评论,到关于朋克摇滚和流行文化的文字,到晚近关于建筑、城市空间与权力的思考。在这些论述之间的,是格雷厄姆本人作品的描述和记录。
《中国艺术史》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苏立文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他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5000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这是一部详尽、专门的文人绘画史,是作者十年研究、写作的结晶。 画 脉 着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沿革演变, 文心 则侧重从画家创作心 路进行细微的解析. 如此,则一外一内,客观、主观,作者从两条并 行不悖的线路,交互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读完这部绘画史,不仅明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 可以对画家作品面貌背后的形成因素了然于心。知晓倪瓒的心高命蹇, 。 才能读懂他画作的潇洒、平淡;看到画家们各自笔墨中所浸渍的人生 感受与信念追求,方能领悟王维的孤寂、徐渭的狂放、渐江的清刚 在这本书中既可以读到董其昌梳理传脉、建构新说的功绩,亦可以看 到他称霸一方、博取名利的鄙俗;既可以看到唐寅气质的风流洒,又可以读到他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制艺的精谨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 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图解欧洲艺术史:19世纪》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五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19世纪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分离主义,19世纪的艺术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变革,在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城市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马德里、维也纳到巴黎、伦敦等,各地艺术风格及其重要艺术作品和地标性建筑逐一出现,尽览19世纪欧洲主要城市的艺术盛况。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在等着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埃德温?桑兹 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公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本书为第二卷,所讲述的古典学术史由文艺复兴起,至18世纪。全书首先以意大利为中心,讲述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著作的研究,接着16,17,18世纪各为一章,每章分国别讲述古典学术史。古典学研究的重要地区,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德国,均有详细的论述。
本书原名《元代画家史料》, 1980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经补充修订,改为《元代画家史料汇编》, 2004 年于杭州出版社出版。此次再作修订增补,列入中国书店《中国历代画家史料丛书》出版。我的《隋唐五代画家史料》《宋辽金画家史料》亦列入此《丛书》。为求一致,将书名改为《元代画家史料》(增补本)。 《元代画家史料》共 49 篇,画家 50 人。《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扩充为 69 篇,画家 70 人。此次修订增补,扩充为 76 篇,画家 80 人。主要工作包括以下方面。 (1) 对原有各篇的资料进行核查,改正错讹脱漏多处。 (2) 从原有各篇中删去 4 条,增补 44 条。新增资料中,如揭傒斯的《天马赞》、宋濂关于方从义的记载,都很有价值。李士行篇增补了其子侄的资料,可以看出这个艺术家族的延续。 (3) 原有各篇的人物介绍文字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