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
《中国插花史》乃中国迄今*一本讲述中国插花艺术史的专著,系我社引进出版。原书名为《中国插画是研究》,此次再版过程中有少数修订,并以《中国插花史》之名予以刊行,乃名至实归者。该书为黄永川先生数十年潜心插花艺术史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从插花艺术萌芽之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而多变的发展历史,并从古代典籍的引证中勾陈出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图卷,插图精美,是广大插画艺术爱好者不能或缺的专业读物。作者为台灣嘉義人, 一九四四年生,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九年考取公費留學英國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美術史之專題研究,除擅長美術文物史及國畫創作外,兼治中國插花藝術史論。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本书属于 辉煌的艺术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并能够同时了解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本书由《中国美术史》《中国古美术图谱》两部分组成,共收录18万字,200余张珍贵照片。 《中国美术史》为《东洋美术史》的中国部分,初版于1925年,是大村西崖的代表作,也是部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中国美术通史。全书约18万字,以时间为轴,从先秦至清代,内容涵盖绘画、雕塑、陶瓷等美术领域。文字简洁生动,富有洞见。 《中国古美术图谱》初版于1925年,收录了200余张金石文物、宗教雕塑的珍贵照片。图谱中很多文物或流散于国外,或因遭到破坏已消失不见,因此极具史料价值。
本书有如下四大特点。、全书收录了约500幅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国宝级美术作品 包括泥塑、木雕、卷轴画、壁画、书法等 每幅作品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 内容包含其作者的生平经历 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方式、绘制手法、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等。第二、本书在各节章前均有一个概述性的导言 对各朝代的美术史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同时 在具体的文字赏析中 还穿插了许多中国美术史的专业知识 包括各个阶段的风格流变、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及重要概念等。通过本书 普通读者能够对中国艺术有一个完整而详细的了解 对这些国宝级的文物有一个清晰而深入的认识。第三、本书的文字撰写者都是有多年研究经历 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的美术史研究人员。虽然本书定位大众 语言平实 然而却不乏专业性和文化深度 可读性较强。第四、本书装帧精美 图片大气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第1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更广大艺术爱好者开
《大卫里奥说艺术》三部曲是意大利菲利佩 大卫里奥(Philippe Daverio)一套极具高水平的优秀现代艺术史专著,在欧美市场受到极大的好评。全系列图书收录近2000余幅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极为珍贵的艺术画作,部分画作在国内是首次出版。《大卫里奥说艺术》是菲利佩 大卫里奥的代表作,在意大利一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是一套在全球颇受欢迎的艺术史佳作。
《加德纳艺术通史》经典版译自世界知名艺术史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5版。本书自海伦 加德纳1926年 出版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不断再版,堪称读者多、流传广的艺术通史;本书先后被哈佛、耶鲁等 大学甚至美国精英高中选为教材。本书遵循加德纳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视角展示艺术发展美的历程。全书共38章,近125万字,收录近1700张高清图片;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艺术,广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诸多艺术门类。 本书是以西方艺术史为主线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经典版,包括了西方史前艺术、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内容。本艺术史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明白易懂,致力为 广大艺术爱好者开启艺术
《大卫里奥说艺术 先锋艺术》是意大利菲利佩 大卫里奥(Philippe Daverio) 大卫里奥说艺术 三部曲的第三部。是一本极具高水平的优秀现代先锋艺术史专著,在欧美市场受到极大的好评。全书收录800余幅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极为珍贵的艺术画作,部分画作在国内是首次出版。
本著从记忆和文化史双重视角入手,考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如何择用荷兰绘画及其背后的思想,进而揭示两者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它涉及诸多19世纪重大艺术史家、文学史家、小说家有关 荷兰画派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的批评。 荷兰画派以承平、殷实、财富及宽容的世俗文化为特征,杂糅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参与集体记忆与共同体文化的建设,而 现实主义 思想所蕴含的 人性真实 恰恰体现了荷兰画派中普通公民(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现实主义小说对荷兰画派的文学阐释和文化记忆也体现这一趋势。 本著分上(荷兰画派的流变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荷兰画派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渊源)下(荷兰画派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交融)三编,即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回答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如何利用荷兰绘画来表达英民族怀恋与共同体建设的心理诉求,提出小说文
“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 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万字、235张图片,讲述风云变幻、流派纷呈的19世纪前后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
《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全书分为三编十五章,共三十五万多字,千幅插图。在 编中,作者从七个不同的方面简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21世纪所面临的情境因素。第二编与第三编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第二编重在介绍曾被人们划在“另类艺术”范畴里的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与综合媒介艺术等,第三编则主要围绕传统媒介的当代转换而展开。全书安排了两条发展线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图片部分。文字部分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当代艺术大事件,图片部分为三百位当代艺术家的三百五十余件代表作品,并配有“作品简介”“艺术家简历”。本书具有工具书的功能,融学术性、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 直观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适于艺术家、批评家与文化学者及大众阅读。 本书获中国艺术研究院 当代研究中心项目扶持、四川美术学院出版基金资助
《德国现代美术史》中“现代”的概念,向读者做一个简要交代。事实上,此处的“现代”是指“现代主义”。我们知道,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和自由民主政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自然科学成果、现代哲学思潮也对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尔文进化论、光学、珀尔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色彩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给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精神动力。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皮影艺术史”的专著,具体包括了:皮影戏的分布、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明代影戏的流传、当代影戏的发展、近代影戏的兴衰、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曾经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收集整理了各历史时期的皮影记载和皮影戏的文稿件,结合自己20多年所走访的170多个县2000余名民间皮影艺人的田野调查问卷和笔记,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发展情况,建立了皮影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 本课题有创新立论:在学术上首先提出中国影戏区域性流派的划分,而且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详实的历史材料来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本文也首次明确了宋代“大影戏”和“乔影戏”的不同概念。(注:文学家孙楷第认为“乔影戏”即“大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在重新修订的第三版里,作者补充了不同时期的资料,并通过对新世纪的艺术及
《桑奇三塔:西天佛国的世俗情味》内容简介:彰显的不是偶像,而是觉悟者的觉悟,他的说法以及他说的法。它不仅不表现佛陀,连僧倡也不表现,因此画面中的人物以世俗形象为主。供养人之外,最多的是王者、贵族、武士、侍从,还有天神,药叉,魔鬼,外道。可以说,它是用世俗生话和传统神话的表现方式来讲述佛国故事。
《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为个案,将它们纳入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中,研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和一种历史现象,通过史的论述、作品的解读、作者的访谈,透析革命时代中的主题创作的相关问题。《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以私人藏家的系列收藏为个案,将它们纳入到各个时期的历史中,研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一个历史过程和一种历史现象,通过史的论述、作品的解读、作者的访谈,透析革命时代中的主题创作的相关问题。
陈丽华主编的《中国艺术史图典(工艺品卷)(精)》以史为序,以物证史,系统叙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时代特征和艺术成就,力求艺术性与学术性的完美结合,为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史知识和审美享受,也可作为艺术史研究提纲挈领的指南。所收录的工艺品,既囊括经典的传世品,又突显当代考古新发现。经陈丽华等很好工艺品专家经年磨砺,内容精当,版式美观,图文并茂。编排过程充分利用近期新科技手段,既突显古老文明的庄重高雅,又不失通俗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