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在中国》全书分五章,、二章探讨了装置的美学定位、装置的修辞语言、装置的起源和在西方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追溯和记录了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过程和现状;第四章探讨了装置艺术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些相关问题;第五章是中国台湾、香港装置艺术发展的简略描述。后附装置艺术大事记是首次详细地将中国装置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重要事件以编年方式加以记录整理。 该书为作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的文化部课题,历经4年完成。作者曾出版《装置艺术》一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在《装置艺术》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国内目前关于中国装置艺术研究完整的一部著作。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中国美术简史》以中国美术的发展为脉络,以在中国历朝美术 有重要影响的美术作品、美术家及有关美学思想方面的经典论述为主要内容,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美术 的重要成就。全书图文并茂,选编的美术作品都是在中国美术 有影响的重要作品,每幅作品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该书并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而是把美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美的愉悦和享受中获得中国美术史的知识。无论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都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震撼。
《中国嫘祖文化之乡——河南西平》一书,是对挖掘、研究、传承、弘扬嫘祖文化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推介,让读者了解嫘祖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西平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而更美好的认识西平,走进西平。进一步推动嫘祖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世界3》是一套以艺术史理论和观念为对象的学术丛书,本书以“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为专题,收录了多位 艺术史学者对理论焦点、前沿动态、艺术史名著等的新研究成果。当代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也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绘画史领域,青铜器研究、佛教美术研究、墓葬艺术研究等领域并进;另一方面,展示方式、观看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性、物质性等观念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所有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本书生动全面地展示了这一趋向。
本书根据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的授课讲义编辑而成。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梳理了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注重报告的学术性,坚持专业性与系统性,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凝聚了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艺术团体和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心血。报告由表及里、逐层解剖,注重思考和评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敏锐把握 2021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的脉搏。报告延续往年的框架,根据文艺领域发展状况对篇目做了调整和优化,艺术发展大事记替换为文艺志愿服务发展状况。报告立足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全面展示了中国艺术发展总况和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文艺志愿服务一年来的发展成就与特点,重点论述疫情下的艺术发展态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互联网等当下文艺热点现象,深入剖析存在问题,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去讲解中国艺术的特性,从中围艺术的展开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本书既从中国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呈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又从艺术的历史展开中,对各门艺术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雕塑、绘画、建筑、舞乐、书法、诗文、小说、戏曲。还对各门艺术的特色进行了美学与文化的分析:彩陶、青铜的文化意蕴为何,诗、词、曲美学特色何在,骈文、古文、小品文艺术形式怎样,书法与文化怎样关联,绘画为什么要这样发展,小说包含了什么样的矛盾内容,戏曲之美在于何处……
艺术博览会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它既是一种产业形态也是一种市场形态:即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一种将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如今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市场链中的重要一环,在规范与完善市场机制与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属性,艺术博览会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艺术的社会推广与普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本书以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为视域与切入点,通过对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生态与发展的全面考察与系统研究,针对该业态的主要矛盾与核心问题,结合国际规范与成熟的艺术展会模式,为当代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建构提出现实策略。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去讲解中国艺术的特性,从中围艺术的展开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本书既从中国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呈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又从艺术的历史展开中,对各门艺术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雕塑、绘画、建筑、舞乐、书法、诗文、小说、戏曲。还对各门艺术的特色进行了美学与文化的分析:彩陶、青铜的文化意蕴为何,诗、词、曲美学特色何在,骈文、古文、小品文艺术形式怎样,书法与文化怎样关联,绘画为什么要这样发展,小说包含了什么样的矛盾内容,戏曲之美在于何处……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收藏并开展研究的诞生于新中国1949-1955年间的期刊创刊号(也包含一小部分民国末期创办的期刊)。作者将这些期刊的办刊经历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对期刊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创刊号、试刊号、改刊号、停刊号、复刊号等一一道来,可谓是新中国期刊史的一份难得的准确而生动的简明史。本书图文并茂,史料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