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在中国》全书分五章,、二章探讨了装置的美学定位、装置的修辞语言、装置的起源和在西方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追溯和记录了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过程和现状;第四章探讨了装置艺术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些相关问题;第五章是中国台湾、香港装置艺术发展的简略描述。后附装置艺术大事记是首次详细地将中国装置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重要事件以编年方式加以记录整理。 该书为作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的文化部课题,历经4年完成。作者曾出版《装置艺术》一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在《装置艺术》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国内目前关于中国装置艺术研究完整的一部著作。
本书作者为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高山。这是一本大8开的图文画册,书中收录了80余幅高山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更非易事。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后再创作临摹,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的改进。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我在荣宝斋40年》记述了作者在荣宝斋度过的四十年职业生涯,以及其间所见所闻的名人轶事,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下半叶荣宝斋走过的历程,以及各界名家在荣宝斋挥毫泼墨的故事。本书不仅是作者对自己生平的全面回顾,也是荣宝斋发展经历和20世纪后半期中国书画名家的珍贵记录。
象征着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及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文明和智慧编织出的一条璀璨绚丽的丝带,而敦煌石窟艺术就是在这条丝带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希望通过本书,能唤起更多有智之士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重视,并促使当今的装饰设计的同行专家们也能认识到“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敦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及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越过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本套书基于祝唯庸在喜马拉雅平台的艺术史讲稿,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纪传体”的方式,在讲述艺术家人生故事的同时,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有趣有料,配图精挑细选,是可读性、可赏性极高的入门读物。本卷从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讲起,甲骨、竹简、纸张次第登场,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异彩纷呈,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戴逵、顾恺之……群星璀璨。阅读本书还可以获得关于《兰亭集序》和《洛神赋图》的详尽导赏,刷新你对这两件书画神品的认识。
《中国的中等收入转型》由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合作编写,从“中等收入转型挑战”“改革与再平衡”“宏观经济和结构变化”“社会、人口和环境挑战”四个角度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其面临的发展挑战进行了详尽论述,同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政策选项,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