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基于作者多年研究黄公望画法的经验总结与画法解析。内容包括概述,画具介绍,绘画技法与作品欣赏,绘画技法解析中分为山石、树木、泉瀑、点景人物四大类,同时归纳、分步骤解析了黄公望常用皴法,使内容更浅显、易掌握。
《设色山水有问必答》系中国画技法有问必答丛书之一。中国山水画的设色方法千变万化,流派纷呈。千余年来,它作为中国绘画的*门类及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本册介绍了青绿山水、浅绛山水画等设色山水技法中碰到的50个疑难问题。介绍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重要的浅绛画法和青绿画法,如画树木、墨法、笔势、山石法、染皴法、云水、用墨等。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本着 取法乎上 的精神,阐述传统基本技法,结合传统名画作品解疑排难,除了分步骤介绍了设色山水的画法步骤及画理外,另附有独立成幅的示范图。简明实用,十分适合初学者学习参用。
张仁芝是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山水画家之一,在大学时代,他和同学们一起受教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诸先生。毕业之后,他来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研习传统山水画,深入领会其精髓与文化内涵。在其后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他沿着可染先生之路“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以自己的画笔为祖国山河立传。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视野开阔,景观丰富,并以气象万千的构图,娴熟多变的笔墨,创造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影响深远的山水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坛的地位。 这里集中展示的三十余幅扇面山水画作品,内容主要分两部分,即《黄山山水系列》和《山河杂咏系列》。在这些尺幅方寸的扇画空间中,本着“无法是为至法”的理念,张仁芝表达着特定环境下的不同情思意韵、文化襟怀、美学取向、笔墨追求,他泰然自若、胸有成竹、
本册拟收录著名山水画家周裕国先生历年来写生创作的山水画小品精品力作约70余幅,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斗方、条屏等小幅式构图表现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致,画面峰峦叠出、沟壑纵横、行云流水涌动其间,给观者可居可游,可亲可爱,颇有小幅见鸿篇之美。
溥儒,字心畲,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生于光绪二十三年,清道光宣宗皇帝曾孙,恭忠亲王奕诉的孙子,贝勒载滢的次子,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台湾逝世。 溥心畲先生少年时就读于清室为贵胄开办的法政学堂,毕业后的赴青岛入礼贤书院学习德文、先后两次赴德留学,并获得柏林大学的天文学和生物学博士学位。然而,使溥先生饮誉海内外的却非这些,而是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他把诗书画融于一纸,珠联壁合。步中国画坛数十载,在四十年代被人誉为南张北溥之美称。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因相传我国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筑草庐隐居而得名,向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为历代文人骚客所重。这幅作品是沈周为祝其师陈宽七十岁寿诞而作,取《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 以庐山主峰象征自己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此作成于沈周四十一岁时,精力专注,巨幅细笔,为其早年难得之杰作。 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
对于艺术创造,笔墨没有程式,归根结底,它是属于个人的,而不是人人可以适用的概念。有唐人的笔墨,有宋、元人的笔墨;有范宽、董源、二米、李唐的笔墨 ,有黄公望、倪云林的笔墨; 有董其昌、石涛、王原祁的笔墨,有黄宾虹、李可染的笔墨。什么样的笔墨。见出什么样的意象,什么样的笔墨,具有什么样的意味,表现出什么样的气象。笔黑与境界。其实一回事。所谓[言之与物,融合不分。言即是物,表即是里,舍言求物,物非故物]。清刘熙载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凡有造诣者,都以其能包能扫,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