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画入门基础》丛书的《蔬果篇》,作者从z基本的线条、形状开始,教读者一步步地画出身边常见的蔬果。各个年龄层、绘画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作画,体验画画的乐趣。本书除包含近20种蔬果的画法外,还精心为读者选取了常与之搭配描绘的蚂蚱、螳螂等几种草虫的绘画教程。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志和传统思想。她以东方艺术特色立于世界艺林,汇为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我们当代人得以继随享用这样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有幸并足以引为自豪的。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把其中的部分继随下来{古为今
本书用简洁易懂的讲解配以高质量的范画,帮助学生画好色彩风景。 法国印象派画家让色彩获得彻底的解放,摆脱了讲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和街头,表达清新生动的自然感受。色彩风景是初学色彩的一个重要敲门砖,色彩风景的训练能激发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构图取景的能力,丰富学生用笔技巧等。色彩风景训练是打开学生认识色彩大门的钥匙,所以色彩风景的训练对初学色彩的学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桃源问津图》是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纵32厘米,横71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作品全图画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字,掩映其间,有老者山道边策杖观瀑沉思,有妇人携幼拄杖于院篱门口问路,屋内四男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图中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淡雅,浓淡干湿,层次分明。其墨色、皴染的运用让初学者没有恐惧感,便于临摹学习,对绘画高手也是极好的参考范本。
李老十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荷花、人物和小品杂画。其荷花专画残荷。他在《野水荷秋图》的补题中自述说:“己巳年秋,余住西山,尝于风雨中独游颐和园。每见秋枝残叶,摇荡风雨,心必为之所动。几回折莲,何能尽取?故写残荷图百十余幅,意有未尽,乃以诗记之,并颜其居曰‘破荷堂’。”他的“破荷堂主”之号,亦由此而来。观残荷而“心为之动”,不是因为“秀色空绝世”的鲜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或者“月晓风清欲堕时”的幽淡,而是因为一种发自心底的悲秋情怀。他题道:“花残终有恨,嫣红酬病眸。生息参透否,无语对寒秋。”(《题秋塘》,1996年。)“嫣红酬病眸”,是指自己病中观荷。老十患肝炎,经常捂着肚子作画。他的大哥也患肝病,就在这一年过世。老十对自己身体的前景也感到悲观。他在诗中自问是否参透了生死
4开全彩印,收王根生工笔人物画精品。
陈少梅,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于艺者也。作画用笔爽利俊发、略无滞碍,而墨色雅浩清脱,嚼然不滓。其大幅山水远观之骨气崭岸,近求之采藻严密,体势雄健恢弘、厚积薄发,愕愕然、凛凛然,近乎南宋马远、夏圭,而其气韵清雅雍容、含英咀华,潇潇然、澹澹然,则又近乎五代董源、巨然,宋之李成、范宽。于南北宗巨擘大匠之作,少梅先生自少至壮弘汲鲸饮、追本探源,断非一鳞一爪、皮毛外相之求似。是则少梅先生以北宗为体,以南宗为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其渊源如此,盖不可以南北宗限之也。 陈少梅在继承传统方面是集大成者,他心怀虔诚地对待所有优秀绘画传统,以北宗为体,以南宗为用,以北宗蓄其势,以南宗添其韵,博采众长。他擅长山水、人物、走兽,工写兼长,传统功力深厚。其山水成就,艺术面貌渊穆清华,洋溢着和谐
《高冠华:中国画名师课徒画稿》内容为: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和刻苦实践,使中国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特点以及传承方式,它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人文品格的形象反映,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及表现手法,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塑形状物手段在造型艺术中的体现,而这又体现在其独特的画艺画法的传授与学习上。
宋代绘画适应着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在艺术上明显地追求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画风。画家们重视对现实生活形象作深入而细致的观察体验,又通过高超的技艺生动而巧妙地表现出来。唐代绘画虽已达到“焕烂而求备”的程度,但“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宣教和道释宗教绘画仍占有相当比重,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绘画多囿于贵族范围之内,至宋代则有明显突破。宋代绘画题材范围也比前代有很大扩展,画家的视野大大拓宽,人物、山水、花鸟全面繁荣,发展了表面社会广阔生活的风俗画和以古喻今的历史故事画,特别是花鸟画和山水画更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涌现出不少佳作,在绘画史上具有经典性地位。 本卷选辑了宋代人物画和花鸟画作品,故本文也先就此对其艺术作简要的叙述和剖析。
范曾先生,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为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他潜心研究历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范曾先生用如椽之大笔、心怀澎湃之激情,化作诗词歌赋、论文绘画,展开了与中外画坛巨匠的心灵对话。 范曾的笔墨深处似乎都有着一缕诗魂的回荡,而这与他自幼生长于诗人之世家、一直接受着诗歌环境之熏陶培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若就今日一般之画家言之,则欲求一有不羁之才如范曾者固已极为难遇,若欲更求一有文学诗歌之修养如范曾者,则更属难能。范曾先生不仅工书善画,而且能诗,其所自作之诗篇亦复才气纵横迥出俗尘之外,世称“三绝”,范曾先生自可当之而无愧。是则其负一世之盛名,固绝非偶然者也。
《漪兰竹石图》是文徵明水墨画的代表作之一,画卷以山石、兰竹为题材,以兰花为主,纵30.5厘米,横1361.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作品以行书的笔法用笔,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破、染多用中锋并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多,不加渲染,皴法较少,以此来烘托兰花。整体笔墨湿润中见干枯。构图中疏密、繁简布局合理。整幅长卷墨色淡雅,画面清新自然,抒情意味强烈,工细中蕴含着质朴、沉稳和灵动,得自然之神韵,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有强烈的文人书卷气,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的风格样式。 我们出版《漪兰竹石图》,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正确的、优秀的临摹范本,让他们在临习中提高绘画技法,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从中得到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和刻苦实践,使中国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特点以及传承方式。 本书中的课徒画稿在尺幅上大都是册页小品,大不盈尺,所画山石、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皆随手写出,看似随意为之,实在是其几十年艺术创作、文化修养及人生阅历深厚积淀的释放,是画家个人灵性才情的自然流露。这作品画画面空灵,景少趣多,笔简意繁,耐人寻味,充满着绘画意趣,能够使学画者在学得了基础技法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传统笔墨状物塑形与书法性形式趣味的直接感悟,以及中国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的陶冶。这对于初学者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着中国画的奥堂迈进有着极其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和刻苦实践,使中国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与之相适应的造型特点以及传承方式。 本书中的课徒画稿在尺幅上大都是册页小品,大不盈尺,所画山石、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皆随手写出,看似随意为之,实在是其几十年艺术创作、文化修养及人生阅历深厚积淀的释放,是画家个人灵性才情的自然流露。这作品画画面空灵,景少趣多,笔简意繁,耐人寻味,充满着绘画意趣,能够使学画者在学得了基础技法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传统笔墨状物塑形与书法性形式趣味的直接感悟,以及中国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的陶冶。这对于初学者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着中国画的奥堂迈进有着极其难
《画室·中国画技法图典》精选出历史上*代表性画家的绘画技法并分门别类,以“局部写真”的呈现方式汇集成册,且各章节辅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和技法介绍,使读者能够对国画传统技法精髓进行系统的欣赏、学习,同时对其生成、演变有一个概略认识。丛书分类更加细致,图例亦更加丰富,且从局部到构图完整的作品,均有收录,是一套难得的好画谱。 《中国画技法图典:竹篇》不仅为初学者临摹学习提供了精彩临本,也为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纵观全画不难看出,画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虽分为五段,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但均用屏风转换衔接,使得每段既独立成章,同时又被巧妙地连贯起来,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当中,既不堵塞又富于变化,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充分体现出画家统一而完整的艺术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