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名家批注本”系列之一,约请当今书法名家对经典碑帖进行赏析评注,旨在为广大书法创作者及研习者提供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支持,也为碑帖爱好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怀素自叙帖》为草书名品,历来为草书学习这所重视,加之名家批注必将有益于读者对此碑的解读和学习。
怀素(七三七—?),唐代长沙人。俗姓钱,字藏真,法名怀素。善书,尤好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得草书笔法三昧。与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宣和画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自叙帖》,墨迹纸本,草书。横二八·三厘米,纵七五五厘米。凡一二六行,六九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历十二年(777),怀素四十一时所书。内容为自叙习书经历,及时贤对其书法的赞评。全篇圆润、遒劲、狂逸,气势磅礴。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评曰:“大草书,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乎毫端,有不可形容之势。”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余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 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
帛书帛画是指作在绢帛上的字和画,由于绢帛易腐,难以保存,所以古代之帛书帛画留存者极为罕见。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所编的这本《秦汉简帛名品(下)/中国碑帖名品》所选的汉代帛书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为湖南省博物馆所藏。
朱耷(一六二六—一七〇五),原名朱统[上林下金](一说朱道朗),江西南昌人,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宗室,明朝灭亡,惧祸易名,故与世系名字不合。号人屋、雪个、个山、个山驴等,后号“八大山人”,自谓:“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其落款以草书连缀,形似“哭之”“笑之”。 朱耷生性孤介颖异,语辞诙谐,善于议论。常言谈娓娓不倦,倾倒四座。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弱冠时遇清军入关,国破父卒,遂佯装喑哑,遁匿于奉新山中,剃发为僧,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精通佛法,入座称为宗师,从学者有百余人。三十六岁时,于南昌城郊十五里处改建道院天宁观, 名为“青云圃”,常住其中,亦佛亦道。五十三岁,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迎入官舍,但朱耷心不愿就,焚毁禅服,逃回南昌,独身佯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鸥波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赵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自幼聪敏,下笔成文,蒙荫入仕。南宋灭亡后谪居不出,后被行台侍御史程巨夫引荐入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遇,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隐退,称病致仕,至治二年卒,年六十九,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精通诗文音律,尤善书画,亦能鉴藏。书法独步当世,有“赵体”之称,与欧阳询、顔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绘画博贯诸科,自成一家,被誉为“元人冠冕”。其画书理论倡导“士气”“书画同源”“古意”等说,影响深远。 《秋声赋》为北宋欧阳修所作,是文学 的名篇。此卷为赵
《池阳令张君残碑》,东汉后期碑刻。今已知残存三块残石,三石可缀合,缀合后当为碑之下部,惜刻立年月未存。右侧残石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出土于河南修武县,为山东碑贾杜九锡购得,后售与端方,端方殁后为固始葛成修所得。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初冬,周进以明拓足本《天发神谶碑》拓本与葛氏易得,并着録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左下残石为一九三五年春胶西柯昌泗于北京尊古斋代周进购得。以上二石今皆存故宫博物院。左上残石今不明下落,幸有拓本传世。一九三八年马子云于旧书铺购得左上残石拓本,并首先发现可与另二石缀合。 早考证此碑者为吴士鉴,他认为碑文中之“西乡侯”乃曹魏西乡侯张既,并定名为《魏西乡侯兄残碑》,端方《陶斋藏石记》采用吴说。后周进、杨树达、余嘉锡等否定此说,杨氏考碑文中“西乡侯”为东汉桓
张瑞图(一五七〇—一 四),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人,字长公、无画,号二水、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等。明代书家。万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入阁,擢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时魏忠贤霸政,不可一世,张瑞图亦委身同流,“忠贤生祠碑文,多其手书”(《明史?阉党传?张瑞图》),与施凤来等被称为“魏家阁老”。崇祯初被定为阉党,获罪罢归,后隐居晋江故里,生活恬淡,田园林壑,忘情山水,寄心书画。年七十五卒。有《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等。张瑞图以擅书名世,擅楷、行、草,其结体奇崛硬峭,笔势折拗纵横,气脉通贯,风格独特。《明史》称邢侗、张瑞图、米万锺、董其昌为当时“善书名者”,其时亦有同道者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等,倡奇倔狂逸风貌,力避柔媚,在书法 有突破藩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