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浙江人民出版社 知宋 书系之一种,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宋代书画艺术全貌及特色的方便之门。围绕宋代书画艺术的价值,主编精选12篇颇具创见的文章,配以精美宋画彩插和《清明上河图》长折页,读者从中可一睹宋韵之美。
《中国简帛书体研究》:简帛作为近些年出土文献的重中之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简帛不仅改写了中国的文献史、思想史,也对书法史的认识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书体的历代流变上弥补了很多缺失的链条。同时,正如碑学对于清代书法的冲击一样,简帛书法也正成为新一代书法的取法对象。本书从书法史研究的角度,对已出土或已出版的简帛文字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借助其进行书体分析和个案研究,展示和描述了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简帛书体的演变轨迹与具体特征,以期给学术界和书法界提供生动翔实的简帛书体分类资料,推动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
书法知识千题共分为书学、书论、书史、书体、碑帖、技法、器用、篆刻八个部分。相较于同类书,更为全面、系统。内容紧跟学术前沿,确保不遗漏近期新研究成果。书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都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比较适合书法初学者及书法爱好者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书法理论水平,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书中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生动和活泼。
《两汉简牍墨迹研究》:本书以两汉简牍墨迹为主要视角,审视两汉书法(手书墨迹)史,试图以简牍墨迹将两汉手书系统进行梳理、串连,使两汉墨迹史能够较为系统、条理。本书借助20年来新出土简牍,分析其书写特色及在汉代手书系统中的位置与特点,并依据简牍特点将两汉分为三个时期(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和东汉),讨论各期简牍书迹及其特征,力图促成较为完整的两汉墨迹史的构建,以进一步梳理两汉墨迹脉络与各期特色,申述两汉墨迹在书史上的位置与价值。此外,本书还对汉代墨迹书法与同时期铭石书刻进行比较研究,并对汉代简牍写手进行考辨与分析,兼及汉代文吏制度与简牍书写关系的探讨。
《中国书法史(增订本)》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借用美国哲学家梯利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论述,书法史研究亦有三大任务:明变、求因和评判。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思考,本书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体、分书、楷书、帖学、碑学等专题展开,以500余幅历代作品为例,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包括从甲骨文到楷书字体的沿革变化,以及从帖学到碑学再到碑帖结合的经典样式的探寻过程;亦将书法艺术纳入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之下,关注书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并考察各种风格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讨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为今天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国麟先生的书法随笔专著。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书法的笔墨、结构、章法等要素,向读者揭示蕴含在中国书法中的美。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提按、方圆、快慢、平奇、疏密、巧拙等六对矛盾统一的关系来探讨中国书法书写之美;下篇主要从线条、结构、章法、来路、个性、气韵等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作者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阴阳之道入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书法美学,并且在日常书写中让读者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书法章法研究》对历代经典的书法章法都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对指导书法爱好者赏鉴历代传世书法作品,以及从事书法临摹与创作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性。《中国书法章法研究》所致力的章法讨论,是对书法形式自律性追求中所涉及的一个基本领域的关切。
《汉字手写体(增补本)》的手写体是选用日常通用的易写的行书和易识的草书,加以分析后,找出它们组成的基本部分,在熟练基本部分之后,再相互拼合。这样,通过短期的练习,可以提高书写速度。 汉字是由上、左、中、右、下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基本部分运用在不同的部位上,有许多是会有变化的,其应用在笔画越多的字中,会变得越简单,甚至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