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 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 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清华简字迹研究》: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本书讨论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之下的广告艺术,还重点讨论了月份牌的制作和营销。这些月份牌富于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本书还对目前关于上海文化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并开拓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新视野。本书还展现了这些中国艺术家在广告艺术领域之外 如在中式绘画或摄影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此书的出版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解中国艺术史有积极的意义,定会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热潮。本书系首次翻译引进国内,此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洪再新主编《海外中国画学研究文选》和2021年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在阴影中绽放:中国日本绘画史上的女性》均收入本书作者专业论文。
《书法》杂志2019年和2020年合订本是二年二十四期合集,《书法》杂志在书法界具有广泛影响,是书法专业权威期刊,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合集内容包括古代书法经典、专题研究、名家札记、书法史料、书法篆刻课堂、书坛新闻等丰富内容,古今贯通,欣赏与学习兼适。
此书内容是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对晚清101位著名人物的书法成就、源流、影响逐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于史料丰富的晚清书家,批者有意突出了评论资料的分量,更注意揭示书家之间的师承、戚属关系。这不仅显现出沈先生对近代掌故的熟稔,重要的是,它明确昭示着先生对晚清书坛 是有繁殖 现象的深刻洞察。六册《冬暄草堂师友笺存》,101位书家,近万字的批注,足以让我们勾勒出较为系统的沈氏书学思想脉络。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蕴含独有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我们也许无法拥有那样精湛的书法水平,但可以更好的理解、欣赏书法的美。本书涵盖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及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从书法艺术的不同阶段精选出63幅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和书法大家的代表作介绍给读者。通过图解形式,专业、生动地阐释作品的内容、章法结构、笔画、字体等特色,并解读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书法家故事,且延申到书法源流、相关作品对比,全书共呈现300余幅相关书法精品,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一座纸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充分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翰墨之美。
本书在广泛占有战国楚简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图像、表格加文字的形式,对楚简书法的笔法系统、结构法则、时代风尚、地域特点和书手的个性风格等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研究,进而阐明楚简书风兴盛的原因及其对秦汉隶书和草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楚地巫、道之风盛行,大篆金文解体加速,促使楚简书法在战国五系文字书法中形成了华藻奇诡、浪漫多姿的独特面貌。本书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纠正先秦书法局限于铭刻文字而无墨迹的片面认识,同进也将为楚简书法创造性转换提供鲜活的参考范例和学理依据。
《张旭光书法作品集2》由张旭光书。张旭光的书作极重墨法。书法队了在结体、章法、运笔上表达书法家的某种思想外,更多地要考虑在黑色变化中展现书法家的情感起伏和心理状态。张旭光悉心研究林老,心摹手追,常用浓墨挥毫,由浓及淡,而至虚白,特别注意虚实相生,采用了音乐中的韵律感,故呈现出生动气象。
《中国书法全集(第53卷,徐渭)》内容主要包括徐渭画像,原色作品选页,徐渭书法评传,徐渭作品,作品考释,徐渭书论选注,徐渭年表这些部分。以文图并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徐渭的中国书法。
飞来峰位于浙江省省会杭州市西子湖畔,与灵隐寺隔溪相对,是我地现存规模的藏传佛教艺术遗迹之一,也是我国石窟分布较少的南方地区石窟造像的重要实例。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佛教石窟和摩崖石刻造像分布其间,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造像于一身,是中国佛教造像中融汉藏佛教艺术风格于一体、规模庞大、的大型石刻造像群,可谓“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元代造像是飞来峰佛教造像中的主体和精髓部分,不仅数量最多,形制也十分巨大,其中部分造像题写有汉文、梵文经咒和赞语。据统计(《文物》1986年),现存元代造像67龛,大小造像116尊。其中46尊为藏传佛教风格造像,62尊为汉式风格造像,8尊为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共分为专题研究和图版分析两部分,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
书道之本身既意味着不断创造、变革和发展,汉字书写史本身就是证明。书写新的探索见之于一代代中国人心性的期待中,而当代则涌现出一大批有志于书道的后来者,这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这意味着书道将会有一种划时代的变革。 书道的发展离不阔书道之资源,历史上的碑帖只是其中之一,书道资源之二当是对甲骨、陶文等上古文献的发现所引发对书道根源性的追问,第三是自然万物之精神呼唤新的时代所给予的书道的要求。 毫无疑问,书道是时代精神之产物,“六书”是前人对字道的解读,而书道是字道的书写延伸,随着对汉字的不断发现,或许会有“七书”“八书”对汉字的神性解读,一切真实的对汉字书道真理的洞见,与中华文心觉醒和中国文化复兴,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书法史鉴》探讨了书法史与书法艺术传统;总结、评价了古人堆书法的理解和阐释;以书体演进的线索系挂作品,概括说明了前期书法史,梳理了后期书法史等内容。
《汉代简版草书字编》所收草字以简牍为主,酌收少量砖文,共收字头约1400个。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起推出了“中国古代书家小楷精选系列”,几年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一致好评,成为了书法碑帖市场中异军突起的一套拳头产品。 目前,本系列已拥有35个品种,精选魏晋至清各代名手的小楷书迹,不仅关注名迹,更发掘佳作,系统地进行整合。本系列图书设计典雅,精印呈现,手感颇佳,又不失书卷之气,让读者从中能体味到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展示了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与临习不可多得的一套小楷字帖。
《中国书法大事年表》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涵盖的历史时段长。从新石器时代有契刻符号的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1911年,前后约九千年间中国书法史上的各种大事,皆罗列其中。 二是覆盖领域广,注意新材料收集。除系入与书法发展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大事,对文学、文字学、金石学、书籍史、工具材料史,尤其是新见的甲金、简帛、碑版等,皆广为采撷,适当收录。对不同历史时期受中国书法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也注意收录相关事件。 三是内容编撰上详明有序。各历史时期、世系或纪年,前置时事及文化诸事。后置书法史大事,次序一般为书法家、书法事件、书学著述、书法作品及流传递藏等,冠以“△”号分列。对年、月跨度较大的史事,一般系于起始之年或终结之年,略述其后或其前情况;其重大者分别系入相关年、月。人物简
本书作者喻建十先生自幼从外祖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颂余学习书画,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公派赴日留学。他的游学经历使他的教学更加包容更加多样化。这是一本关于从视觉空间及形式构成的角度去解析书法字间行间关系的著作。本书建立在视觉心理学基础上,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书画形式美与形式法则 。本书通过全新的角度对书法中的结构做了直观的剖析,利用视觉心理学和视觉空间形式构成,对书法作品进行图形归纳,便于读者理解。
执笔法是书法、绘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书法史上有关执笔的记载很多,有的只有文字没有图像,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图像,而其中讲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并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搜集了自汉代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时期的执笔图像百余幅,系统、详尽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执笔方法的流变过程。为了让大家对执笔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书中附带介绍埃及、日本、欧洲等国家与地区与我国古代传统执笔方法近似的执笔现象。将古今中外执笔的方式方法作一次有趣的比较,有利于对毛笔的执使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对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也应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隶书千字文隶法解说》主要讲述了,马先生对汉字演变的解说,则一反传统之弊,以《千字文》的句子为单位,每句中针对单个汉字,不论草法或隶法,均求溯源析流;于形体变革的关节之处,尤重运用有关传世及出土材料,要言不烦,予以实证。加之形体选择严谨,出处明确,如此则不啻为每个汉字设立档案,使其各有作为个体的演变小史。汉字的整体演变规律体现在个体的汉字演变过程之中;反之,只有明了个体的汉字演变过程,纔能更为准确地认识和总结汉字整体的演变规律。
徐渭作书固然追求神韵,但他重视技巧,并以此作为支撑,也是十分显眼的。他总结自己学书的经验,撰著了《笔玄要旨》,论述执笔、运笔等书法技巧,内容具体而精微。在创作时,徐渭对传统技巧能精熟地把握,并有他自己的创意。在《白燕诗轴》中,其老辣多变的用笔,则令人拍案称绝。仅举捺法为例,此作捺画有17笔之多,却没有雷同者,特别是纵向或横向并列出现时,更是姿态各异,变化强烈。这有意无意之间一捺,无疑是《兰亭序》中“之”字的滥觞。此作品虽为行书(草字构法仅“上、下”二字),但率意而沉厚的用笔之中,妥帖地融入了草书的笔意,使奔放而凝练的线条兼备了绘画的意趣。可以断言,这是徐渭一件淋漓尽至地抒发了自己情感的书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