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楷书虽出现较晚,却是正式、规范、通行的书体。故现代人学习书法,大多从楷书入手。 中国书法之美 第三卷 楷书卷,从历代书法大家的楷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1件神品,如 正书之祖 《荐季直表》, 楷书典范 《黄庭经》, 小楷之宗 《洛神赋十三行》,等等,并邀请11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钟繇的幽深无际,王羲之的怡怿虚无,王献之的逸气纵横,欧阳询的险绝刻劲,虞世南的圆融遒逸,褚遂良的婉媚遒逸,颜真卿的刚正博大,柳公权的清刚骨立,赵孟頫的端庄典雅,文徵明的清新秀逸,何绍基的圆浑沉厚,尽现楷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方正平直、法度庄严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行书因其灵活多变、法无定法,自汉代产生后,便很快超越其他书体为更多人所使用,历代大书法家无不以行书见长。为此,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四卷 行书卷,从历代大书法家的行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0件神品,如 天下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开创尚意书风典范的苏轼《寒食帖》,等等,并邀请10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王羲之的自然天成,颜真卿的天真率性,苏轼的写意理性,米芾的洒脱自如,黄庭坚的劲秀妍媚,赵孟頫的六体兼能,文徵明的儒雅端庄,董其昌的稳健精致,王铎的浓墨淋漓,傅山的跌宕多姿,尽现行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于字间的兼容并包与动静相生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P.2141号《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行草残卷,为唐朝代宗时期敦煌沙州龙兴寺写经僧所书写。由於该卷尾部残去,没有留下题记,所以不知道书写者的自述究竟如何。不过,由於敦煌写经中还有其他卷号的《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写本,尤其是英国所藏S.2436号,首尾完整,*末写有一行题记:『宝应贰载玖月初於沙州龙兴寺写记。』『宝应』为唐代宗年號,『宝应贰载』即公元763年,沙州龙兴寺即敦煌莫高窟附近之著名寺院,『写记』是写经生写完某经后的题记,通常都会写明时间、地点、书写者名号和写经原由。由此题记,可知S.2436号草书写本出於敦煌僧人之手。那么S.2436号写经与P.2141号有什么联係吗?有的。我仔细比较二卷的笔跡,注意其草法上的特征,发现这两个写本其实出於一人之手。试看S.2436号的下面两个片段:虽然由於所得真
《自叙帖》共 126 行, 698 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 777 年),纸本,纵 28.3 厘米,横 755 厘米。本帖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 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书由王方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在读博士)主编,采用高清图片、超大拉页出版,*限度地还原墨迹本色。更有利于读者鉴赏临习。书后附有《自叙帖》释文,本释文参考诸多版本,但难免讹误,仅供读者参考。
书债 二字是启功先生生前面对络绎不绝的求字者所发出的慨叹,也是对先生身后所遗难以计数之墨宝真实、生动的写照。 本书主要讲述作者收集启功先生书画资料的亲身经历和学书的心得体会,并以启先生的 书债 数量之巨为切入点,介绍先生书法的结字、用笔等,所列举的数百幅作品资料,是作者几十年的心血积累,绝大多数是此前未曾结集出版过、星散于世间的遗珠之作,有题签、题词、题匾、题诗、题跋、条幅、对联、扇面、信札、碑刻等,几乎涵盖了启先生所有形制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较全面地反映了启先生的书法艺术风貌,既可以作为研究资料收藏,也可以作为书法选集欣赏。 启功先生是文化大家,以书画闻名于世,作品遍布寰宇,引领一代书风。书法是代表中国艺术的形式之一,从这些 书债 作品中不仅可以领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
《道德经》是一部体现了道家智慧的经典著作,又称《五千言》。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对中国来说,它是一本‘改变历史的书’,也是一本‘改变我们心灵的书’”。不仅如此,它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目前仅英译本就有四十余种,可谓影响人类*的一本书。
......
元延祐三年(一三一六年),六十三岁的赵孟頫为进之高士书写了一卷小楷《道德经》。卷首,赵氏绘老子像一幅,其后便是洋洋洒洒的整卷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一生曾多次书写小楷《道德经》,有方家评介,其晚年书写的这卷长达五千言的小楷,结体严谨,笔画精到秀丽,字势秀丽娟美,精工中透静穆之气,稳健中露灵动之神,前后风韵一致,堪称其小楷书之精品。赵孟頫写小字如同写大字一般,每个细微的笔画都一丝不苟,用笔精到,结体合乎法度,无轻浮、松散之感。这篇小楷《道德经》极大的特点就是平稳方正,没有太多出奇的变化。由于是小楷作品,为了在小空间内避免小气,有些字采用了横向舒展的结体安排,给人一种大气稳重的感觉。整幅字神采奕奕,富有晋唐小楷的意蕴与法度,显示出书家深厚的书法功力。
临习国学经典,浸润文墨书香。 孙晓云文墨书香临本系列 以书法为载体,沿中华经典文脉,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本书涉及小楷书体,通过欣赏、临摹、浸润式学习,把中华文萃书道滋润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田。
临习国学经典,浸润文墨书香。 孙晓云文墨书香临本系列 以书法为载体,沿中华经典文脉,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本书涉及大楷书体,通过欣赏、临摹、浸润式学习,把中华文萃书道滋润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田。
临帖习字,首要是选择清晰上佳版本,其次要察之精微方能临写到位。传统字帖限于篇幅,即使有所放大,纤毫细微处也难观察细致,习书者为求精到,往往自行用复印机放大多倍再行临习。本丛帖选择经典碑帖中的善本清晰者(以墨迹本为主),将原帖逐字放大置于原帖后,细微笔触无一不历历在目。放大之后,细致笔触毫发毕现,用笔方法清晰显现,字势神逸飞动,传统书法万千变态的艺术感染力动人心魄。 此外,多倍放大书法作品已经是当代书法研究,特别是书法版本研究和真伪鉴别的一种重要方式。
暂无
随着文化日益发展,艺术不断嬗变,审美逐渐拓 展,现代刻字艺术在传统刻字艺术的基础上萌芽、演 变、升华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现代刻字艺术技法 与创作》是根据作者王志安20多年来对现代刻字艺术 的研究、创作成果,在全国及各省市举办的各类普及 班、创作班、研修班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在清华大 学美术学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高研班的教学 大纲和课程的基础上所撰写的。本书以大量直观的图 示,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言简意赅,图文并茂,通 俗易懂。既可作为高校刻字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书 法刻字工作者、爱好者们有效提高现代刻字知识与技 能的自学读物。
本书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书苏轼《前后赤壁赋》行书墨迹的高精度复制本。《前后赤壁赋》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前有赵孟頫作东坡公像,末署 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 时赵孟頫48岁。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 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赵氏书法早岁学 妙悟八法,留神古雅 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 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作者对先秦文学评价的,一为庄子,二为屈原。屈原《离骚》的今译,近代以来有不少人做过,有的还试着用现代诗体来译,结果都很坎坷。本书的今译在严密考订的基础上,洗淡学术痕迹,用通透的现代散文留住了原作的跨时空诗情。作者曾在北大授课时朗读这一今译,深受当代青年学生的好评。作者对这一今译的自我期许是:为《离骚》留一个尽可能优美的当代文本。《离骚》原文多达二千四百余字,历来书法家很少有体力能够一鼓作气地完整书写。本书以行书通贯全文而气韵不散,诚为难得。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述:“我用心做了一桌菜,只想让街坊亲友尝尝,不是出于专业厨师之手的家常菜,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