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 隐士。性孤高,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不仕不娶,自言“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有“梅妻鹤子”之誉。善诗,工行草,书法肉少筋健,似欧阳询、李建中而 瘦硬 俗,历来为世人所重。卒年六十二,宋仁宗赐谥和靖。 《自书诗卷》,纸本,行书,纵三十二厘米,横三百〇二厘米,计三十四行,六纸拼接,诗五首,卷中、卷后有苏轼、乾隆等多处题跋,可见其珍贵,现藏 博物院。 《奉白帖》,纸本,行草书,纵三十一点四厘米,横三十五点四厘米,现藏 博物院。 《三君帖》,纸本,行书,纵三十一点五厘米,横三十八点二厘米,现藏 博物院。 范仲淹(九八九—一〇五二),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后移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名臣、文
欧阳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天圣八年(一〇三〇)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北宋文坛 ,倡导诗 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举贤任能,博有雅量。主修《新唐书》,撰《新五代史》,并有《欧阳文忠集》传世。开创金石学,集周至唐金石器物、铭文碑刻千种,着《集古录跋尾》十卷,是现存 早之金石学专著。 《谱图序稿》并《夜宿中书东閤诗》,纸本,行楷书,纵三十点五厘米,横六十六点二厘米,由宋人周必大拼接装裱而成,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集古录跋尾》,纸本,楷书,纵二十七点二厘米,横一百七十一厘米,凡五十八行,共七百九十二字,内容为金石考证。其
“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丛书是针对书学者对经典碑帖放大临摹学习的需要策划的一套书法字帖。本系列聚焦历代经典之作,本着”尽精微”的原则,大开本原色全本放大精印,纤毫毕现, 好地呈现碑帖书写细节,为读者呈现了原大碑帖不易为人察觉的精微处。同时,又以“致广大”的理路,将原作缩小而全貌呈现,以启引学书者重视对原作的整体把握。本丛书对碑帖整体呈现也作了精心编排,使读者对碑帖全貌形成丰富清晰的认知,且采用中式翻身的传统模式,给予读者古色古香的读帖临习体验。本书是“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中的一本。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又称《鲁孔子庙碑》。东魏兴和三年(五四一) 十二月十一日立。碑为螭纹圆首,有额,篆书六字“鲁孔子庙之碑”。碑阳楷书,二十五行,行五十一字。碑阴楷书,三列,首列七行,二列二十五行,三列二十九行。碑侧有“任城王长孺书碑”一行,王昶《金石萃编》以笔迹与碑文不类,疑是后人妄刻。碑文记述了兖州刺史李仲璇命工人修建孔子容像,且为“孔门十贤”立像等事。碑石今在山东曲阜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碑虽为楷书,却杂糅了篆书及隶书的部分写法。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此碑曰:“如乌衣子弟,神采超俊。” 本次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明末清初拓本,经郭麐、庞泽銮、张增熙、戚叔玉等递藏,册首有费念慈、褚德彝题签。惜此本中数开装裱错乱,今重新整理顺序。整幅拓本为私人所藏民国时期拓本。均为
旧拓本为明末清初所拓,清末时重新装裱,保存完好。党晴梵先生在裱本正文首页上所题:“此本当系明拓,至迟亦在清初,较今多数十字。
收有党晴梵先生所藏八种青铜器皿全型拓本,其中数件有清代 金石家、书法家吴大澂的题跋,拓工之精,题跋之美,流传有序,实属珍贵
南宋韩侂冑以家藏墨迹令门客向若水编次摹勒上石,名为《阅古堂帖》。嘉定三年(1210年),改名为《群玉堂刻石》,亦称《群玉堂帖》。全帖十卷,共一百四十一段,《怀素大草千字文/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为第四卷。《群玉堂帖》摹刻极精,纸墨均妙,但已无完本,仅有少量残本传世。怀素草书千字文,有小草书《千字文》和大字草书刻本多种。在其大草书《千字文》中,《群玉堂帖》第四卷是 精彩的。孙宝文编的《怀素大草千字文/彩色放大本中国 碑帖》原拓本为美国安思远收藏,其纵三十八点八厘米,横二十九厘米。
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的书法根基于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又有本人鲜明的时代风格,结构严谨,体势劲媚,可谓出古入新,自成一体。本套丛帖收录的仅是先生收藏、研究或临习过的古代碑帖的一小部分,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宗师在成就其业绩的漫长道路上所留下的艰辛与坚实的足迹,可以从字里行间领悟到为学为书的道理,学到在别处学不到的知识。对于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朋友来说,或许更是一面可资对照的明镜。
王蘧常(一九○○——一九八九》,嘉兴人,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欣欣老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精通文史哲,着作宏丰,着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秦史》等。 王蘧常诸体皆通,尤其擅长章草。受恩师沈曾植影响,专攻章草,取法独特,不仅师法魏晋以来的章草名帖如《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等,还从汉简、砖文、瓦当文、陶文等吸取营养,以此来丰富章草的造型。王蘧常坚持以篆书写日记,并以篆书笔法写章草,点画苍茫迟涩,盘旋纠结,圆起圆收,波磔不显,沉着厚重而不失飞扬,结字古雅,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面貌。日本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画家谢稚柳说:“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 与魏晋以後的章草相比,“蘧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重要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是颜体楷书形成的标志。其用笔以中锋为主,显得厚重有力,圆润活泼;点画精到规整,静中有动,秀媚多姿;结体端庄平正,严密饱满;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均匀相等,由于字字四角撑开,所以整体显得工整茂密。它继承和发展了唐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楷书,使唐楷的法度更趋完善和严整,对后世书法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在中国书法目前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得到历代书评家的激赏。
《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暂无
此套民国旧拓“龙门百品”,值得称道之处一是以北魏造像题记,尤其是纪年造像题记占主导,体现出魏碑书体的方笔、圆笔和杂糅诸体、接近楷书等多种面貌,即魏碑书体在隶楷之变中的过渡性特点;二是有些为新增品种,不与“伊阙魏刻百品”及诸多名目的选本重复,自有特色、个性。
书法的学习,首先是一种传统的延续。碑刻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承载形式,一直以来在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墓誌是我国古代碑刻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是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样的文化艺术价值。纵观书法史,以墓誌为范本来学习和研究书法,是古代,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全国发现的上万方墓誌来看,上自汉魏,下至近现代,真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这些墓誌排列起来就是一部角度新颖独特的中国书法史,它们真、行、草、隶、篆诸体皆有,体态多变,风格多样,且时代特色鲜明,发展轨迹清晰,不啻为临习和研探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宝库。 本书收录了北魏墓志作品。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传世墨迹甚多,但编者特将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等以大八开形式放大印出,以飨读者。
《颜真卿勤礼碑(全彩版)》是中国历代名家碑帖丛编之一,收录了颜真卿的《勤礼碑》,还有《勤礼碑笔画技巧》、《勤礼碑结构技巧》、《勤礼碑集字临创》。此书的出版,优选上还原了该碑体的全貌,值得读者学习和研究。
怀素以狂草名世,初学欧阳询,得韦陟赏识,后随邬彤学草书,受张旭私训,又经颜真卿启悟,书法与张旭其名,世人以“颠张醉素”并称二者,可见其草书成就之高。《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 一千零四十五字。因在其传世墨迹中极为珍贵,有“一字一金”之誉,又名《千金帖》。此卷为其暮年所书,古雅平淡,苍劲浑朴,与其早期的《自叙帖》风格截然不同,无论结构、线条都给人以人书俱老的美感享受。怀素在《论书帖》中曾言:“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感,亦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加之暮年心境平和,表现于卷中,则落笔饱满、使转自如、字距疎朗、不露锋芒、虚灵高古、平淡清远,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空灵境界。
怀素以狂草名世,初学欧阳询,得韦陟赏识,后随邬彤学草书,受张旭私训,又经颜真卿启悟,书法与张旭其名,世人以“颠张醉素”并称二者,可见其草书成就之高。《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计八十四行, 一千零四十五字。因在其传世墨迹中极为珍贵,有“一字一金”之誉,又名《千金帖》。此卷为其暮年所书,古雅平淡,苍劲浑朴,与其早期的《自叙帖》风格截然不同,无论结构、线条都给人以人书俱老的美感享受。怀素在《论书帖》中曾言:“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感,亦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加之暮年心境平和,表现于卷中,则落笔饱满、使转自如、字距疎朗、不露锋芒、虚灵高古、平淡清远,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空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