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临习指南》收入了秦《石鼓文》和吴昌硕临作,关于《石鼓文》及其意义,关于《石鼓文》笔法举要、构法举要和临法举要。还有集名言名句成语联语,其内容大多来自《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名联辞曲芍》以及书法创作中积累的佳句秀语,凡二言、三言、四言句均为原大,五言句经复印稍缩,上述集字由原帖中撷取。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本册为《张迁碑》。
《好大王碑》系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其父亲十九代王好大王立。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好大王功绩及当时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倭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其字的体势在楷隶之间,方整纯朴,古拙厚茂,有许多字还保留着秦篆的风格。用笔方圆相间,有凝重古朴、力举千钧之势。字体大小不一,奇趣横生。
东汉以来,士人重门阀,好标榜,刻石立碑之风渐起,至桓、灵时期达到极盛。产生于东汉立碑风潮之中的《白石神君碑》,与其他汉碑一样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作用。从碑文内容来看,前为序文,后为颂铭。此碑对于研究秦汉以来民间风俗及汉至唐五代书法艺术,有着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东汉光和六年一公元一八三年一立。十六行,行三十五字。额题为一白石神君碑一五个阳文篆字。碑阴隶书与碑文同时所刻。《金石萃编》载:碑高五尺四寸半,宽三尺三寸,字共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在额后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该碑原在苏庄村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庙祠,后移至县学。一九七四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一九八九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目前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碑,据考立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此碑残石175×90×22厘米,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曰”止。全碑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碑阳十九行,碑阴二十行,每行各三十八字;碑侧五行,每行三十七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原石曾被长期浸没,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在西安旧藩廨库堂后(今陕西西安市社会路)出土,一九四八年移置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石门颂》又称《杨孟文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镌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南端石门隧道西壁,刻写面高二百六十一厘米,宽二百零五厘米。此刻石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主要赞颂了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次上疏请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功绩。本刻石奇纵豪迈的书法与峻雄的山川、幽危的阁道、苍莽的山脉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一九七一年因修建大型水库,将石刻整体切割移置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摩崖石刻之一,与陕西略阳《邮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石门颂》为隶书成熟时期纵逸奔放书风的代表作品, 一方面具有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波磔较为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而隶的嬗变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符号化、抽象化、造型的
碑刻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曾被作为字帖临摹过,亦曾作为名山大川、古老寺庙中的一个景点观光过。但碑这种石刻文字的起源、释名、分类、功用、沿革的情形如何呢?有待《碑学10讲》来告诉你……
《宋拓集王羲之聖教序碑》是一本介绍中国东晋时代行书碑帖的书籍。《宋拓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主要介绍了西安碑林藏集王圣教序碑宋拓本的一些局部碑文。
《历代书法碑帖导临教程·行书系列(20)·赵孟頫洛神赋:全彩色放大本技法解析及全帖》在编排上注意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易学易教。笔法部分先讲横画,次讲竖画,一横一竖合起来就是“十”字,接下来讲撇画,加上一短撇,就是“千”字。在有了横竖的基础上,加上一长撇,就是“在”字或者“左”字。“片”宇是横竖的基础字加上一竖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推进一步,逻辑性强。
中国书法丛帖之祖《淳化阁帖》(宋太宗淳化三年到公元992年合翰林院侍书编次刻拓)全十卷中的第4、6、7、8卷,第4卷为初唐名家之作,其余3卷为书圣王羲之之作,系上海博物馆新近从美国购藏的祖刻最善本。本书是研究中国书法深具文献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文本。
《中国书法经典碑帖技法指南系列:赵孟頫楷书技法指南》内容全面系统,结构完整有条理,语言通俗易懂,实用借鉴性强。既曰“指南”,理当论述明确,指导性强,不仅对书法家及碑帖作了较全面的分解外还将基础知识、基本技法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而且附有相应的经典碑帖图录,供读者赏析和临习。
《历代书法碑帖导临教程 行书系列17: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分为四个单元。 在“单元《圣教序》基本点画的变化”中,解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挑八种基本点画的变化。 在“第二单元《圣教序》偏旁部首的变化”中,解析了《圣教序》中偏旁部首的变化。本单元列举的偏旁部首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 在“第三单元《圣教序》结字的变化”中,从轻重有度、笔画连带、点画省减、疏密得当、参差错位、体势欹侧、避就揖让、行草杂糅、态势自然、同中求异十个角度对《圣教序》结字的变化进行了解析。 在“第四单元原帖赏读”中包括《圣教序》全帖及释文;全帖均为精选善本,并进行了放大。
《郑文公下碑》 刻于北魏宣武帝永丰四年(511年),刊于永平四年(511),刻面稍经加工,高2.65米,宽3.67米。碑文正书1243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父郑羲生前事略。 它系崖刻,在山东省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城东南的文峰山。此碑为郑道昭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其结字宽博舒展,笔力雄强圆劲,有篆隶趣相附,为魏碑佳作之一。 本碑魏书51行,行29字,计1243字,字径5厘米。对“上碑”作了52处增删调整,多出361字。增补内容包括碑名、官衔、事迹、葬期、润色文字。 调整内容主要是官衔顺序和虚词文字,删掉的内容主要是多余重复的字,主要内容与结构未变。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第5辑将载入碑版墓志作品,主要选择了出土于山东省境内的四块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典墓志书法,它们分别是:《李谋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刻,墓志全文共314字 ,书法精湛,镌刻流畅。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刘静怜墓志》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刻,墓志字字精到,字形圆转,方圆相间,章法布局舒朗、自然浑成、生动飘逸。现藏山东省寿光市博物馆。 《徐谟墓志》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6年)刻。书法 个性,用笔方圆兼备,隶、楷交融;笔画清整精健,结体开张洞达。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房彦诩墓志》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刻。书体为隶楷书,书写用笔极为活泼,结体宽博,体势平正,风格典雅且独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石刻书法精粹》第5辑将载入碑版墓志作品,主要选择了出土于山东省境内的四块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典墓志书法,它们分别是:《李谋墓志》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刻,墓志全文共314字 ,书法精湛,镌刻流畅。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刘静怜墓志》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刻,墓志字字精到,字形圆转,方圆相间,章法布局舒朗、自然浑成、生动飘逸。现藏山东省寿光市博物馆。 《徐谟墓志》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6年)刻。书法 个性,用笔方圆兼备,隶、楷交融;笔画清整精健,结体开张洞达。现藏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房彦诩墓志》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刻。书体为隶楷书,书写用笔极为活泼,结体宽博,体势平正,风格典雅且独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近代书画家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年》,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七十岁后以宇行,浙江安吉人。曾在清末任江苏安东县令一月,后寓居上海。工诗和书法,尤擅长于摹写石鼓文。三十岁后始作昼。曾与同仁在杭州创立西冷印社,并任社长。 在中国美术馆,藏有一册吴昌硕书画合璧。书为其临写的石鼓文,昼为菊花、桂花、荷花等写意花卉。诚如方家所评,其临写的石鼓文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此册为十二开,纵三十三厘米,横三十七厘米,书家摹写的石鼓文字数较多,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墨宝。
◆介绍了楷书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生平情况、书法艺术及传世作品。 ◆从基本笔画、结构原理、结构搭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说明。 ◆展示赵孟頫作品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