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是世界著名的表演体系,对各国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斯氏体系的核心要义是 在体验基础上再体现 ,而本书作者贝拉 莫琳所倡导的 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 的坚实基础是 行动分析法 。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生命后阶段来不及落实与践行的排练方式,而他的继承者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将这种 传说 变为了 事实 ,并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主流的演员训练手段。这是对斯氏已有认知体系的超越,书中清晰描述的贝拉 莫琳在莫斯科的学习心得与回到英国后的表演实践也让其肯定了 行动分析法 的实用性。本书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表演技巧手册,是表演艺术理论方面的一部重要专著,更可作为戏剧表演从业者、表演专业师生、青年演员和表演艺术爱好者的指南。
生命本没有剧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即兴发挥中度过的。既然我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即兴演员,为什么不演得更专业一点?即兴表演是一个比喻,是一种途径,是演员和音乐家几个世纪来一直在使用的技巧,是每个人可以学习和利用的生活方式,是开启正念和潜能的钥匙。本书鼓励读者在人生的舞台上即兴表演,希望读者多冒险、多尝试、多欢笑、多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喜剧难写,喜剧能学吗?天生有幽默感,才能吃这碗饭吗? 5分钟一个梗,10分钟一场误会,就是喜剧吗? 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喜剧教父卡普兰,要破除诸如此类迷思,将整个职业生涯摸索出来的创作经验、对喜剧原理的深刻理解,以诙谐睿智的笔调一一道来,可谓身负绝学却毫不藏私。他提炼出一击即中的喜剧创作核心公式和8个行之有“笑”的秘密武器,通过细致剖析《宋飞正传》《老友记》《土拨鼠之日》《安妮·霍尔》等热门作品的经典桥段,厘清喜剧中独特的情感动作逻辑、人物关系和发展源流,展示一场戏为什么好笑、哪些笑料管用、哪些段子尴尬失效,并结合实战,讲解如何才能排查、修改不起作用的场景和台词。 同时,卡普兰更犀利点明了欢笑之下隐藏的生活真相,这或许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有元气地面对身处的世界。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 剧场性 特征中是站在当代导演创作的视角下,限定在戏剧演出中观演关系的语境内,聚焦于 现场性 、 互动性 、 假定性 这三点在笔者看来是 剧场性 课题中*典型、*突出的特征进行一次系统的研究,而这三个特征的寻找是以 观众 这一戏剧演出构成的重要因素为研究的内在逻辑,旨在*限度的开掘戏剧演出自身固有的艺术特性和演出魅力,让观众体会到,什么是只有走进剧场才能获得的,是在电影院和电视机前都无法取代的观赏感受。
为中文译本。迈克尔 契诃夫方法被认为是当今*影响力、*能激发潜能的演员训练方法。本书作者凭借二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思想,灵感,肢体以及舞台活动几个方面,从契诃夫的理论出发,引导书中学生及读者,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掌握该方法及其在舞台上的运用方式。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戏曲不仅是中国所特有,它在世界戏剧文化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戏剧样式。戏曲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的戏剧艺术,是由全国多地剧种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拥有上千年的艺术经验积累。戏曲扎根于民间,真实而鲜明地反映了实际生活、社会风貌和精神追求。 本书以经典戏曲为依托,创造性转化为中国故事,再现了20个传统剧目中的多个经典戏曲人物。以文学的手法、故事的形式创编的梨园人生,一方面向读者展现了绚丽的戏曲艺术天地,传播优秀戏曲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另一方面以更贴近读者阅读习惯的写作方法,解锁传统戏曲人物的人格密码,彰显粉墨春秋的人性光辉。
作者为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同时更是昆曲的痴迷者与传承人,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人。本书内容丰富,收录作者对昆曲经典曲目的研究和作者生前所写关于昆曲的散文,是昆曲爱好者和古典文学艺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儒生陈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手持一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沉浸在此梦中不能自拔,因为思虑过度,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本书聚焦于以英语为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成果,收录了五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并汇编成册。五篇选文既有西方资深汉学家的开创性著述,也包含当代华裔青年学者的前沿学术分享。选题角度新颖,论证丰富且别开生面。本书作为载体,一隅而窥全貌地介绍了以英语为主要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学者关于李渔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中国的易卜生:从易卜生到易卜生主义》一书,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的视野,主要研究了挪威剧作家亨利克 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 1906)及其作品了的作品在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接受情况,并基于挪威本土女性学者的视野来审视易卜生及其剧作中存在的女性主义思想,为我们研究易卜生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以及中国话剧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开阔的思路,为当下的中国话剧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基础和新的方向。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中国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综合考察了中国戏剧由巫舞到戏曲、再到话剧的演变历程,从民俗学、语源学等方面审视中国戏剧形态的发生、演变,提出了 戏由舞来 的观点,自成格局,贯通古今。全书按照历史时期分为七章,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间或以中国戏剧与西洋戏剧做比较,视野开阔而要言不烦。此书虽以 简史 自称,但至今仍然具有启迪后人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