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1930年代开始写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主编《奔流》文艺丛刊。抗战胜利后,曾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19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委文学处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著有《文心雕龙讲疏》《读黑格尔》《九十年代日记》等。
本书共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
本书从艺术张力的角度切入来研究中国现代诗剧的创作,在系统考察中国现代诗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历史建构与流变的基础上,探讨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后被誉为“第五种体裁”的诗剧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而对中国现代诗剧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钩沉与整理。在全面搜集作品史料、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杂合、修辞、陌生化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诗剧的语言张力;从特质性、类型性、组合性的角度探究中国现代诗剧的意象张力;从反讽、反语、复义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诗剧的悖论张力;从情绪、情感、意念的角度探究中国现代诗剧的结构张力。通过对中国现代诗剧语言张力、意象张力、悖论张力和结构张力的细致研究和阐释,揭示出中国现代诗剧与西方传统诗剧、西方现代诗剧以及中国传统诗剧的异同;概括出中国现代诗剧与新诗以及现代戏剧的异
本书是一部戏剧评论的论文集,收集了17位戏剧评论与研究者的剧评30余篇,实事求是地探讨了戏剧作品、戏剧现象和戏剧思潮的是非得失。新剧评的本质意义是探索和创新。在原来的戏剧评论出现了疲态,出现了庸俗化倾向之后,新剧评则担负着突破、突围和创新的使命。本书有学术价值。
《人类表演学系列:社会表演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主编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 人类表演学国际第20届世界大会 的13篇论文。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平时不容易吸引眼球的、日常的社群表演活动。论文涉及戏剧互动、社区表演、政治表演、社会表演、主持人表演、演讲教育、讨论性会议的主动和客动、互动中的决策等。作者有着不同的戏剧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经历,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社会表演学的理论、历史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文献作用。
2006年,秦腔被列入文化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历史责任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出版一套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秦腔艺术形态和中国秦腔艺术发展历史的图书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维护本土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省”为宗旨,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突出思想文化性、民俗艺术性、大众可读性,文图并茂,雅俗共赏的大型典籍《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秦腔与传媒》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
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时候则是要使用相机去发现和记录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影像。本书作者李少白先生恰恰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看不见”的影像的摄影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摄影基本技术,全面细致地解答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在讲解一些基本的拍摄技法,如构图、用光以及各类主题应怎样拍摄等基本要素的同时,对摄影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以摄影家的眼光判断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全文从始至终贯穿了李少白先生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之道,通过摄影家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对摄影的认识从只是简单的记录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的方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从四个方面论述山陕商人和梆子戏的关系:*,明清时期的山陕商人考;第二,梆子戏源流发展考;第三,山陕商人与梆子戏关系考;第四,商贾观剧场所 会馆戏楼考。前两方面分别阐述山陕商人和梆子戏形成、发展的历史概貌;第三方面论述山陕商人和梆子戏的地域、历史、经济、审美趣味诸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山陕商人是梆子戏的经济支柱,梆子戏的兴盛促进了市场繁荣的结论;第四方面分地区记述了明清两代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山陕会馆戏楼,通过会馆戏楼修建和兴衰的历史,进一步论证山陕商人与梆子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剧运动 背景复杂,人员错综,历来对其褒贬不一,笼统武断者多,客观公允者寡。本文梳理了该运动的历史评价,并以*手资料《国剧运动》一书为起点,精心研读原典,重新去审读全书的精髓,还原人物群体所在的语境,体察作者个体的所思所言,跳出政治意识形态评判窠臼,融入对艺术本真与人性纯粹的理解,力图掘取痴迷戏剧的一批学人蕞早的戏剧愿望与戏剧实践。本文体察人物内心而不是俯视个人生命,既放在跨越世纪的历史坐标上,同时也横向比较或综合比较不同人物的精神际遇与人生情状,既把个体放在群体中扫描,又剖析群体中单个生命个体各自不同的性情,还原人物个体的真实存在,真切感悟他们的独特心境,希冀更接近人物的心灵世界,从中描绘不同人物的心路轨迹,梳理出戏剧的某些规律性认识,为戏剧发展未来提供某些启示。
“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 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四种。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对于读者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曲学,弘扬中华 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其中的《中国散曲史》,完整勾勒了中国散曲的发展源流。 教育家于右任题词肯定,学术宗师霍松林作序推荐。
本书聚焦于以英语为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成果,收录了五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翻译并汇编成册。五篇选文既有西方资深汉学家的开创性著述,也包含当代华裔青年学者的前沿学术分享。选题角度新颖,论证丰富且别开生面。本书作为载体,一隅而窥全貌地介绍了以英语为主要书写语言的李渔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学者关于李渔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舞台打斗技巧》中的所有技巧都是为了帮助演员有步骤地、安全地完成舞台错觉的制造。在掌握这些技巧的过程中不要单纯追求速度。在使用这些技巧时不要即兴发挥。最重要的是,打斗的双方要严格地、丝毫不走样地按照在排练中确定下的动作和节奏进行表演。 除此之外,通过热身练习使身体充分地做好准备是保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和其他形体活动一样,舞台打斗的热身练习阶段对于防止关节扭伤、肌肉撕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热身练习能增强动觉意识,并能提高和加强注意力集中的能力。积极工作的呼吸系统为大脑提供了充分的、饱含氧气的血液来使其保持高度的清醒和敏捷。在教师严格控制和掌握下的打斗训练课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缺少了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缺乏对肌体的感知和有效的控制,也有可能对演员的安全
本书是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上海木偶戏研究 (课题批准号:3012BWY002)之*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