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典戏剧理论的历史分期为 史 的线索,以 曲学 叙事理论 和 剧学 为三大体系,从横向角度清理古代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此次修订再版,结合十余年专业研究新成果,精益求精。此书历来为中文系推荐之参考书目,也适合推荐给广大古典戏曲爱好者,可对中国戏曲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本书是就202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基础上的的典藏本,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本书研究对象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大众群体:个体说书艺人。他们在各 书码头 之间流动说书,业内称之为 走码头 ,是传统说书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书艺人在改造与生计之间寻求平衡。1960年评弹组织化改造完成,大部分说书艺人进入国家文艺团体,成为团体艺人,但在市场之中依然存在一批个体艺人,又名 飞兄 ,他们有特殊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生存特点与生存策略。20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受国家文艺体制改革的影响,个体艺人又恢复了合法演出的身份;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冲击,评弹市场出现明显萎缩,个体艺人的生计依然艰难。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时代发是展紧密结合的,因此,通过对个体艺人的探讨,揭示了一个群体、一个曲种、一个时代的变迁,亦可为当下评弹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考。
《剧本写作训练》是一部教学参考用书,既可以满 足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生 学习剧本创作的需求,也可 以供有志于戏剧、影视剧本 创作的爱好者学习剧本创作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央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在培养编剧人 才时的教学理念,其中的两 个关键词是:融通理念和阶 梯式训练。本书的第二章 散文写作 、第三章 小品与 短剧 、第四章 多幕剧写作 、第五章 影视剧本写作 四个章节对应了戏剧文学系 戏剧创作专业 的 写作课 教学训练进程。第六章 文 献剧创作 是近年来教学改 革中 创新性 写作教学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重心在于中国古代戏曲观研究。它以中国古代戏曲学文献为依据,以 何谓戏曲 (本质、本源论)和 戏曲何为 (功能、作用论)为焦点,在诗学与戏论两个层面上,梳理中国古代戏曲观的历史变迁,力求描绘出一幅从两汉到晚清的 古代戏曲观 图谱。全书由导论、余论和八个章节构成, 已入选后期资助,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英文词汇语法比较的专著。全书以英国学者迈克尔 霍伊( Michael Hoey) 2005 年提出的词汇触发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比方法研究中文语法,旨在论证该理论在中文及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对该理论进行扩展和改进。借助英文词汇 word 和汉语词汇 世界 以及其所在词串通过自建平行语料库、大型英汉语料库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提出中文语法描述的新思路以及英汉对比的新方向。全书采用全面对比的方法,展示英汉词、句互构形式的全貌。
本书是荣获 中国*美的书 中国好书 桂版好书 等多项荣誉的畅销作品《水墨戏剧》的精装典藏版本。 典藏版《水墨戏剧》将这本荣获多个奖项的图文书以更经典的面目呈现给读者,通过新的封面装帧设计, 精装四色, 既保留之前的精华,又增添新的亮点, 满足读者阅读、收藏审美需要。 《水墨戏剧》是戏剧专家洛地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入门导读书,是一本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一本戏剧艺术普及读物。作者以 观众是戏剧的上帝 这一传统戏剧的根本出发点为核心,从点戏、说破、虚假、团圆四个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完整、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行文既言简意赅、透彻精辟,又生动诙谐、令人捧腹,读来妙趣横生、启发无穷,完全能激发起普通读者对我国传统戏剧的好奇与热情。锦上添花的是,本
《20世纪中国戏剧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 戏改 的波动,有 *革 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以 宴飨礼乐 为观照视角,通过对历史上宴飨礼乐制度的勾勒、宴飨礼仪和宴飨用乐的梳理以及宴飨礼乐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的分析,发现并挖掘出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的融汇点、交叉点,进而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全书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
本书将针对于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戏剧影视人物造型理论进行综合论述,并结合作者几十年教学经验与设计案例,对戏剧服装设计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读与分析。
汉剧,这个具有民族性格和浓郁地方特色,并首创了皮黄板腔体合流的艺术形式,足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是研究我国地方戏曲板腔体系与戏曲音乐结构发生、发展的重要创新资源。我们期盼着这个古老的戏曲样式能以获得国家保扩项目为契机,拂尘去垢,磨砺生色,矗立于世文化艺术之体。
全书分四编,*编,编剧学科论。著者作为编剧学新学科创建人,就此话题展开论述自有独到见解。第二编,编剧道法论。著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戏剧创作实践,所述编剧理论与技法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编,编剧教学论。著者长期从事编剧教学,创立 百 千?万 字编剧工作坊有一定影响,所述观点与方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指导性。第四编,编剧批评论。著者针对当下戏剧界的众多病态发声,许多文章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此著是国内*本围绕编剧学展开全方位论述的理论文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人转本体论》从二人转的历史、文学、音 乐、表演四个方面剖析二人转本体的成因、本体的 构成、本体的形态、本体的特色及本体的性质。提 出了二人转艺人以演出方式维系个人生存,从而追 随观众流动演出、迎合观众而进行创作是二人转本 体形态的基本成因;二人转的本体是多元化的演艺 结构,即包含歌舞成份、戏剧成份、曲艺成份、杂 技成份等,其中 核心的成份是戏剧成份;对外来 文化进行地域转化从而形成了二人转的关东文学、 音乐、表演风格等理论创建。在二人转的理论研究 史中,《二人转本体论》是 次全面涉及到了二 人转的历史、文学、音乐、表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