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本书以历史和世界的视角再现了曾经孕育歌居0的社会背景,既有宏观论述,又有迷人的细节描写。莫扎特的维也纳的繁华,腓特烈大帝的柏林的喧嚣,颓废巴黎的诱惑,甚至澳洲内陆的荒蛮,无论哪里,一座歌剧院都被视作文明的象征,为戏剧性的,有时又是悲剧性的,偶尔又是荒诞的故事提供了多彩的舞台。
《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着重对秦腔的唱腔、板式的结构、性能及起板、落板的规律作了一些分析,并言简意赅的介绍了肖炳从事演奏实践当中的点滴体会和学习心得,以及多年来汇集的有关资料。《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教学的意义。 这次再版我对原稿进行了精心校订与修正,知识部分也有增补,又将陕西民间弦索套曲《大莲香》《五更愁》收录进来,以供广大秦腔爱好者学习演唱和专业剧团研究参考。
《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发展》属于歌剧文化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西方歌剧的起源发展、歌剧的舞台表演艺术、歌剧演唱的艺术等。同时,用文化学、美学、戏剧学等相关知识阐述中西方歌剧的表演特征。 《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发展》的写作目的不仅是研究歌剧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积极传播中西方歌剧文化的行为,从而提高大众认知歌剧的艺术素养。
《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着重对秦腔的唱腔、板式的结构、性能及起板、落板的规律作了一些分析,并言简意赅的介绍了肖炳从事演奏实践当中的点滴体会和学习心得,以及多年来汇集的有关资料。《秦腔音乐唱板浅释》一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教学的意义。 这次再版我对原稿进行了精心校订与修正,知识部分也有增补,又将陕西民间弦索套曲《大莲香》《五更愁》收录进来,以供广大秦腔爱好者学习演唱和专业剧团研究参考。
本书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此书1956年在美国初版发行,随即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多年来在西方国家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征引次数最多的论著之一。
本书以戏曲行业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宏观考察戏神信仰的发展历史、地域分布、来源及其特点,考镜老郎神、田公元帅、二郎神戏神系统之源流,选取与道教密切相关的戏神和独具地方剧种文化特色的戏神作为研究个案,探究戏曲艺术(或行业)与娼妓神、音乐神、傩戏神、影戏神的近缘关系,探赜戏神信仰文化背后隐藏的伶人群体精神世界,勾画戏神信仰与早期戏剧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中国戏剧发生学的思考。
清代初期的历史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 杰出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腻地塑造了李隆基的丰富精神世界,也抒发了作者的易代之感。作者洪昇(1645—1704)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轰动。于今三百多年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长生殿》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 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百卷本《中国全史》是二十世纪末由学术大师季羡林、张岱年领衔主持、数十位专家指导、百多位杰出学者倾力撰著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史”。 全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教育、宗教、习俗、科技、文学、艺术十个方面展开论列,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远自上古、下迄近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五千余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制度流变、风云人物、思想贡献、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精到的剖析、中肯的评断,并以现代的、前瞻的历史视野对万千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给予了多层丽、多侧面的总结,提供了治史、治政、治国以及修身齐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 全书架构恢弘,结构谨严,史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中国通史著述,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全书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是我社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打造的“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之一。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对二十世纪近百年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体现了这一百年来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和整体面貌,精选其中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如齐如山《戏中之建筑物》(1918年)、王朝闻《把死舞台变成活环境》(1958年)、盖叫天《穿破不穿错》(1986年),等等,反映出一个世纪以来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的水平和特点,这些论文多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新青年》《菊部丛刊》《剧学月刊》《戏剧论丛》等,已产生过良好的影响。该书的编选对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和对硕、博士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论文索引五六百条,具有重要
这套教程的发起和编写过程,中国音协的文件中有概括的叙述。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作为编委之一,在专业上和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套教材由于内容广泛,构思新颖,编写的难度很大。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这样的阶段性成果,是由于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多位专家和老师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年过七旬的我国资深视唱练耳专家熊克炎、许敬行两位先生亲自主持并参加修改、撰写。编写过程中经历了虎年春节,两位先生和四位分级主编侯孟玲、洪月华、范建明、许清以及参加编写的姜夔、黄依丽、谢秀珍、张建林老师在春节期间都没有得到很好休息。特别是熊克炎先生和洪月华、侯孟玲老师在春节前由于赶 教材相继病倒,使我心中惶恐万分,深深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中国音协的地位和力量都有限,未能给各位专家和老师提供应有的比较好的工作条
这套丛书借助当代中国和世界 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学者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读图方式,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想象与渴望,以及种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史命题。图书以艺术现象为切入点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辅以艺术家自身经历的一手资料,多角度描写, 展示,观点新颖,论述精辟。 尹吉男主编的《 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囊括了现今艺术圈一批 名家的自述文章以及他们的精彩作品。他们中有不少人除了拥有艺术家的头衔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的自述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生平创作的回忆录,还是给广大艺术学生的启示录。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作者想在他们撰写的这套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
中国戏曲课程思政研究,以中央戏剧学院公共课《中国戏曲》教改为视点,从“戏曲德育”“专业知识”“学术方法”“政治修养”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戏曲思政价值,有史论理论文化讲解,有专题探讨学术互动,有乡村戏曲田野调研,有课堂师生剧本创作,师生沉浸于中国戏曲专业课堂,潜移默化进行德育熏陶。研究秉持“戏曲本体原汁原味”教学理念(授课逻辑),融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成果(理论品格),践行“戏曲审美寓教于乐”实践探索(方法路径),向着高校立德树人品牌课程建设不断迈进。
本书是对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的《重订增注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的一次大的改版成果,将原书简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并对原著中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注释等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