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王欣编著的《邮戏三国》,是用戏剧及年画等集邮极限明信片,来描述当今舞台上还在演出的传统三国戏和新编三国故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叙说近现代有戏文的三国戏。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它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发展,区别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也区别于《宋元杂剧》《金院本》,通过推陈出新,给三国戏注入新的活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本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服装。本书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本书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本书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本书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清代京剧史料,并非仅仅是清代产生的京剧史料,也包括民国时期甚至更晚出现的,但记载着清代京剧发展历史信息的史料。对清代京剧史料进行盘点,可以厘清清代京剧史料存佚、整理出版的基本面貌,以便于研究者按图索骥,更为便捷地搜索查找和利用史料进行研究。 《清代京剧史料学》属于史料学基础理论在清代京剧史料领域的运用。 《清代京剧史料学》的出版对于清代京剧史料学的研究者有的借鉴意义。
“百部京剧经典英译系列”新书,让世界有了更为直接和形象的媒介,欣赏到具有艺术和普及价值的国粹经典;让海外京剧爱好者有机会直接参与到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互动中来,在京剧发展传播史上填上锦绣的一笔,使京剧艺术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孙萍主编的《霸王别姬》为系列之一。
本套曲谱为厉不害老师京剧曲谱精选的续集,是一套经典系列。迄今仍有很大的读者群,很有市场。该套图书收集了《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云岗》、《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11个剧目,每一个剧目均有中英文对照的剧情简介。
苏移主编的《中国京剧史(1790-1949插图本)(精)/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京剧的历史形成、发展的主干,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是一本较为简约而系统研究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的图书。全书使用约300余张珍贵的图片,增加了海派京剧等内容,充实和补充了四卷本《中国京剧史》。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旨在将中国戏曲丰厚的资源加以全面地开发、整合、包装、营销,使其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在融文献性、学术性、典藏性于一体的宏观编辑理念的观照下,力争使这套丛书既能成为展现中国戏曲艺术魅力的窗口,彰显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平台,又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出版品牌。曹其敏、李鸣春编著的《民国文人的京剧记忆》整理、出版民国文人的回忆录,记述了他们对京剧的艺术感悟和戏文掌故,成为民国京剧发展的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录。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梅兰芳(明信片)》主要内容简介:岁月如金。在浩渺时海中,每一次闪耀都是舒展历史,温故知新,漂向远方。打开记忆的长卷,辉煌似火,肃穆如宇。一段流金的时光,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与微笑;一羽希望的梦想,是历史透过时光隧道为明天修正的路标。那些年,岁月演绎着无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从艰难处走来,把曾经粗糙的生活,绘成一幅精美的画卷。回首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儿,都闪烁着无声的温柔光芒。每一张相片、每一个人物、每一枚笑容,都会在趟过时光的溪水里,沉淀下不能割裂的岁月记忆。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该稿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反复修正整理出35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京胡曲牌,也有首次挖掘、重新组合的新曲牌,并赋予讲解文字介绍入选曲牌的特点及舞台应用时的入、转、收知识和注意事项。后附两张35个曲牌的演奏CD光盘,为京胡器乐曲演奏初学者及工作者提供了工具书。
本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服装。本书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本书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本书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本书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清代京剧史料,并非仅仅是清代产生的京剧史料,也包括民国时期甚至更晚出现的,但记载着清代京剧发展历史信息的史料。对清代京剧史料进行盘点,可以厘清清代京剧史料存佚、整理出版的基本面貌,以便于研究者按图索骥,更为便捷地搜索查找和利用史料进行研究。 《清代京剧史料学》属于史料学基础理论在清代京剧史料领域的运用。 《清代京剧史料学》的出版对于清代京剧史料学的研究者有的借鉴意义。
厉家班是现代京剧艺坛上颇具影响的京剧科班之一,由京剧教育家厉彦芝1936年创建于上海,而后辗转在苏、浙、湘、鄂、黔、滇、川各地演出,抗战后落户于重庆。几十年间,他们历经艰难坎坷,培育造就一大批杰出的京剧表演人才,编演过许多给广大观众留有深刻印象的剧目,形成独树一帜的舞台艺术风格,为京剧艺术在西南地区的生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当年红遍南国的“厉家五虎”、“慧氏三杰”、“秦门明珠”、“福字双星”等大多凋零,幸有“五虎”之厉慧森和“双星”之沈福存仍然健在。这本《京剧厉家班小史》即由“五虎”中硕果仅存的京剧名丑厉慧森老先生撰写,以亲历者口吻讲述了厉家班八十年衍变的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