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一部完整记录从话剧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剧场艺术发展进程的演出史。 还原真实演出现场,撷取珍贵演出评论,钩沉详实剧目内容。 填补影像资料空缺的的50年中国现代剧场演出实况。 重现那些过去了的剧场时光碎影,重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的生死誓言与行动。 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作序 全六卷倾力呈现。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该书研究的不是表演艺术,而是演员文化,将演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看待。演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构成了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共同构筑的效果,它涉及了家庭出身、教育背景、表演实践、舆论传播、经济生存、流行文化等诸多方面。
书稿在系统梳理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延安时期的戏剧活动做了整体论述,重点考察了延安时期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重要收获、可贵经验及当代影响,在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展现出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价值,在经验和省思两个维度上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时间轴为线索,论析了自晚清到20世纪30年代四个历史片段下的戏剧改良运动,探究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生的历史动因,以及各个历史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其中的分段问题、大戏热问题、两种戏改路向问题,以及1943年后出现的两个典型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呈现了延安时期戏剧社团活动的概貌,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与鲁艺实验剧团为个案,揭示出延安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普及”与“提高”的双重合奏。以戏剧理
朱双云1942年在重庆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是我国*早的一本有关职业话剧团体演出的史料文献,出版至今,未曾再版过,是今天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早期职业话剧史料。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原书破损严重,本次出版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对全书进行了刊误和史料的补订,重新予以校点,使全书完整的面貌得以保存。
《田沁鑫的戏剧场》内容简介:喜欢一种生活,——幻灭。不是人间颜色,找不着。不出去,幻灭也就可惜了。戏是一种寄情手段,是梦。铃儿响了,场灯黑了,那个极处的舞台亮了……睁着眼,梦了…… ,幻灭,都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