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含发展历程、艺术形态、名家名作三编内容。第一编探寻戏曲的起源,并提出新见;探讨戏曲到底诞生于何时;对宋元戏曲南北分流、明清传奇杂剧的文人化、清代的花雅争胜、“革命样板戏”进行分析。第二编在比较戏剧学的视野下展开论述,对戏曲的艺术形态、戏曲文体的变化及特征、戏曲舞台传统表现手法及其美学特征等进行论述。第三编对代表性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等进行评说,对经典剧目进行解读。全书力图从专业角度全面展示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和审美品格。既关注戏曲的历史,也关注戏曲的当下;既关注戏曲文学创作,也关注戏曲舞台呈现;既关注汉族戏曲,也关注少数民族戏曲。本书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戏剧“版图”之中重新概括其特点,寻找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版图中的“准确定位”和“历史坐标”,视
秦腔流传西北大地,展现西部风情,其传播区域叠加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之上,融汇东西文化充分交融的因子,中西合璧,活力四射。 秦腔又属梆子腔,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形成过程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而这一切,正与它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上具有紧密联系。它的出现与流传,既是丝路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戏曲本身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本书是 口琴大师、教育家黄文胜老师面向广大口琴爱好者的 力作。 书中的乐谱采用五线湾和简谱对照记谱,根据演奏曲目的难易程度、饮奏技法、音乐性等方面的要求,分为一至九级,每级包括一首练习曲、两首外国作品、一首中国作品,每首乐曲都有吹奏技法的讲解和乐曲简介。 演奏者可以使用半音阶口琴、传统的复音口琴、布鲁斯口琴等独奏类口琴进行测评、学习,建议多使用12孔或16孔的半音阶囗琴进行练习,书中大部分吹奏技法的讲解和编曲以12孔半音阶囗琴为基准。
国际标准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门类,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逐步在大众普及、赛事建制、协会组织,以及高等学科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国际标准舞从起初的礼仪、交谊、竞技、表演,再到现在的高等学科教育,已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架构和技术体系。从竞技到表演再到教育是一种创举,亦是一种生存关系的转变。因此,着眼于新时期国际标准舞学科教育的多向度发展思路,《国际标准舞·拉丁舞规范教程》试图转变以往“你跳我学”传统授课模式,并将“规范”一词立为行课之本,旨在从规范拉丁舞术语词汇(中英文双语)、拉丁舞核心节奏、拉丁舞发展历史源流三方面,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洞悉身体语言,有的放矢地将拉丁舞基础方法理论与艺术表演引用理论相结合。
这是一本将经典文学故事与芭蕾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绘本。本书共有10个经典芭蕾舞剧的内容介绍,包括浪漫的《天鹅湖》、奇妙的《灰姑娘》和华丽壮观的《胡桃夹子》等,并用芭蕾舞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每部剧作的精彩情节。 孩子可以先阅读每一个完整的故事,再根据书中的线索提示,辨认不同舞剧场景中的关键人物,然后在场景丰富的对开大画面中搜寻对应的芭蕾舞演员。 本书内容丰富、插画精美,把文学故事与芭蕾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舞蹈艺术的世界,享受充满乐趣的阅读体验。
具体讲,这《拼贴的“舞蹈概论”》一是把文章发表的历时性年月日打乱,拼贴成共时性的专题思考,其中一些是当下的“舞蹈概论”尚未或正在涉及的问题,连带着想到了时下许多舞蹈文字,历时性的、平面的描述多了些,共时性的、纵向的专题思考少了些。就今天的舞蹈学术而言,共时性的、纵向的研究更重要些,它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比如“舞蹈艺术何以独立?”“艺术舞蹈如何分类?”等,想不明白、说不明白的事常常也做不明白……因为这里的文章都是独立成篇的,所以一旦拼贴,定会有错杂,像“舞蹈的发生”问题在“舞蹈的发展”里也时有所见,甚至同一个专题中的文章也有交叉和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