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如果说原研哉奠定了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的话,那佐藤可士和就创造了UNIQLO优衣库的视觉精神,而现在UNIQLO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日本设计象征,它更加国际感,并强调设计性让设计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直观和重要同时又保持了日本风格。 在日本,佐藤可士和是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也是走在时代尖端的创意鬼才,不论麒麟极生啤酒、国立新美术馆或是UNIQLO等等,皆以崭新的创意抓住众人目光。事实上,这般精准呈现的极致美学,都是透过 整理 而完成的。书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 超级整理术 分为三大阶段,从有形到无形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以及思考整理。从随身物品、办公环境开始,透过对于空间整理的习惯,养成对于思考整理的敏锐,只要按部就班,时时刻刻磨练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绪清晰、提高
本书是一本针对AI图像生成技术的实用教程,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掌握AI出图工具Midjourney的使用方法。本书从AI图像生成技术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深入讲解Midjourney的界面操作、功能特点和实战技巧。通过书中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练习,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AI图像生成技术,并且本书收录了大量实用的提示词,方便读者快速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本书是一本入门级配色设计书籍,能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语言带领大家认识色彩、了解并熟练应用配色设计。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色彩相关的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部分是对配色方法、理论与技巧的讲解;第三部分则带领大家通过对古典装饰画、摄影作品、世界名画和服装、建筑设计与玩具的配色分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配色,让配色设计彻底融入你的生活、你的世界!
本书以 通过设计之研究 为专题,共收录主题文章11篇。 从针法到社会:多层次参与式设计研究方法 一文介绍了作者所研究的时装中的开放性; 线、老鼠和绵羊能告诉我们什么? 一文,作者通过线这一隐喻,阐释了设计实践研究对象的运动、突现与转型; 乐器是新音乐之新的源泉 一文,以自我民族志的形式描述了 通过设计之研究 的协作过程,探索新乐器开辟新音乐的可能性; 揉皱多元时间材料地图带来的启示 一文,是作者对RTD2015会议上同与会代表互动的反思; 墙厨花园数字-自然混合制品的安置与管理 一文,几位作者讨论了支持游客与公共花园互动的三个介入式人工制品的协作设计项目,借助生长中的花园这一隐喻,反思了他们对设计的材料、价值观、场所营造和未完成性的理解; 转录员眼中的转录:工作室精神 一文,作者对自身的转录体验进行了自我反
设计 对中国来说是一门既新、又热门的综合交叉型专业,对此雷曼教授从知名设计教育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继承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设计基础传统,又发展了一套十分具有特色的设计基础研究课题体系,尤其是30年来多次受邀来华讲学,精心传授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教学体系,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还培养了近百名师资,他的设计教育理念已在中国设计教育界中开花结果,可谓粉丝遍中国。在这本书中,雷曼教授回顾了他在中国讲学30年来的见闻、体会和反思。他满怀深情地将多年的心血和酝酿已久的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同行们,希望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设计教育能更好地担当起培养中国和世界未来的优秀设计人才。本书内容翔实,写作时兼顾了读者的东方文化背景,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在中国首次出版。
本书是法兰教授近的作品之一,主要阐明了三个问题:设计史的来源、设计史现在的状况、设计史的未来发展可能等三个基本问题。解答上述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对设计史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讨论中促进关于什么是设计史,以及如何写作一部好的设计史等两个问题的深入认识与反思。本书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也分别代表了作者对设计史学科三个不同方面的反思:设计史的史学、设计史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设计史的认识论。
穆纳里认为艺术不应该是 无用而高贵的东西 ,如今的艺术家必须 摆脱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破布 ,让形式服从功能,才能让物品更适合生活又更具有美感。 本书极富启发性和高度娱乐性地阐述了穆纳里对视觉艺术、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的想法,以及设计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中所起的作用。比如,灯具、路标、印刷字体、海报、儿童书籍、广告、汽车和椅子 如此多的有趣主题。
如何用设计和写作表现包豪斯理念? 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奖章得主艾伦 路普顿和J.亚伯特 米勒用语言和版式设计,为读者带来更直观的包豪斯体验! 本书收录了8篇围绕包豪斯历史、理论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展开的文章。以包豪斯颇具代表性的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些图形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幼儿园运动的渊源联系,考察了它们背后视觉语言形式的表达策略,并且进一步探索了这些图形在精神分析和数学领域的启示与意义。
这是一本关于设计史研究的学科导论性著作。作者约翰 A.沃克在总结当代西方设计史学科发展与专业教学的经验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设计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模式与研究类型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与阐述,对困惑设计史研究的诸多问题,例如设计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设计史的学科地位与学科性质、设计史学科与设计史著述之间的关系、设计史的方法论、设计史写作的不同范式与类型、设计史学科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等,作了条分缕析的解答。本书*后一部分由朱迪 阿特菲尔德撰写,是关于女性主义设计史的专题论文。
经济学的重点在于解释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设计则是关于以满足我们功利主义需求的方式,塑造并实现人的能力,从而创造意义 其中也包括创造财富的来源。至少在一般层面上,两者之间也该有一些互动,但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及其深层分裂又将两者分得更开了。如何处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辩证地克服这种分裂,也是《设计和价值创造》这本书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该书从语言、字体、色彩、图像、摄影、符号、图标、信息图表等各方面,详细剖析了在全球传播的视野和语境下,这些被精心设计过后的视觉语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观念,甚至奠定了这些视觉符号自身的 政治性 气息。
尽管设计无所不在,我们却常常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正 如印刷师约翰?D. 贝里(John D. Berry)简明扼要地指 出的那样, 只有当设计失败时,它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当它成功时,却是隐形的。 本书将设计的不同表现形式与其他相关学科关联起来,对 不同主题进行深入探索。这不是一本传授设计技巧与方法 的书,而是为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提供一个框架,并通过一 系列简短的案例研究说明设计的各个方面对我们日常生活 的影响。本书通过一种精准而容易理解的方式,描绘出设 计的众多活动和维度,使它变得可以被看见。
《数字设计理论》一书通过论述计算对设计领域的影响,弥合了印刷设计与交互体验之间的鸿沟。随着图形设计从创建封闭的静态对象到开放的交互式框架的过程中,设计师了解到自己快速变化的职业。 这些专业文章的作者都是数字设计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拉迪斯拉夫 萨特纳,布鲁诺 莫那利,维姆 克劳威尔,索尔 勒维特,穆里尔 库珀,祖扎纳 里柯,鲁迪 凡德兰斯,约翰 前田,葆拉 安特那利,露娜 毛瑞尔和基克拉 迪安 狄克逊。其主题包括图形设计对程序设计的迷恋,对真实数字美学的追求,从基于对象的设计到基于体验的设计的转变。随附的评论评述了每个摘录与设计师的工作和知识生活的相关性。
在这本书中,卡尔 迪赛欧介绍了技术设计如何激活以及参与政治议题,为了描述这种设计类型,作者独创了一种概念 对抗性设计 ,这类设计的本质特征便是政治理论中的争胜性属性。作者在书中引入并介绍了当下信息设计、机器人设计以及无处不在的计算等领域的诸多案例,并对所引案例进行详细解析,说明其属于对抗性设计的理由以及该对抗性设计如何表达了其核心价值 争胜性。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引言,介绍设计与争胜性的关系、以设计实现争胜性的可能性与具体方式。第二部分是全书主体,分别以三类对抗性设计 信息设计、社交机器人以及计算对象来说明三种表达争胜性的途径与策略:揭示霸权、重新配置剩余物以及接合的装置。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具体途径与策略分别来自于三类不同的政治学理论。第三部分结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
《立体主义》作为包豪斯丛书第13册,问世于1928年。作者阿尔贝 格莱兹是20世纪初法国立体主义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建构者。全书分为三部分,其一,以当事人的视角回顾立体主义的发生史,论证其反叛文艺复兴透视传统的创作实践和观念基准;其二,通过诸多艺术家的画作直观呈现立体主义的内在演变;其三,针对当时的形式危机,阐明立体主义构型活动的应有之义。 立体主义曾经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中发挥过源起性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杰出画作和少数大师的名望,在客观上遮蔽了曾激发这场运动的复杂观念和社会视野。本书作者阿尔贝 格莱兹曾于1912年和另一位画家梅青格尔共同撰写了立体主义份长篇宣言Du Cubisme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正值立体主义的影响已经遍及欧洲诸先锋运动之时,格莱兹针对日益固化的偏狭理解,以数篇文章做出理论
本书在保留经典广告理 论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广告理 念,专辟两个章节,分别探 讨了互联网广告的演进过程 、发布渠道、广告类型、主 要特点、发展趋势和计算广 告的概念、应用、技术术语 、交易平台等,厘清计算广 告的基本内涵和运作原理; 在一至十四章的传统广告知 识体系中引入广告发展的前 沿知识和数据,以引发学生 的思考和重视。 本书前三章宏观介绍广 告学的基本内容,分别是绪 论、现代广告及其发展趋势 、整合营销传播;第四章到 第十四章,介绍广告业务流 程的主要环节,涵盖广告主 、广告公司、广告受众、广 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定 位、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 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 媒体、广告效果测定等方面 ;十五章和十六章介绍广告 的 新发展,包含互联网广 告和计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