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目前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美”字笼统概括。
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先生用十五年时间对漆文化的源流进行了走访调查,这也是他至今仍在继续的事业。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国、韩国、越南、泰国、缅甸、不丹等地的漆文化,以及与亚洲漆文化相关的墨西哥玛凯(Maque)文化、哥伦比亚的莫帕莫帕(Mopa-Mopa)文化。通过现场采访、对话等方式,大西长利搜集相关信息和历史资料,并记录了各地漆树种植、割漆、漆器制作、漆器使用的现状,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漆器的现状。此外,还调查了各地博物馆的漆器藏品、宗教仪式用漆器,以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生产生活用具等。走访旅程中,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山谷,大西长利都会遇见髹漆的房屋、家具、灯具 见证了漆文化的生生不息。
跨学科融合的公共美育课,系精选长沙市公共美育的25个案例,围绕中华 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民间美术的探索与发现、世界多元文明的理解和欣赏三大类别进行多学科综合的审美体验、艺术探究和文化理解。跨学科融合的美术教学案例集实现了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本书以“融媒体”方式出版,在传统纸质图书中增加了教学PPT与微课视频等电子资源,助力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 高效率、高质量地实践教学评一体化。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 寸锦寸金 之称。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故得此名。传统的云锦工艺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以及织造四道流程。然而,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藏了哪些智慧?本书就将为读者讲述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云锦的秘密。 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直到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直到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篇以及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 本书语言轻松通俗,兼用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图文并茂,文艺清新。
《赀物:漆的全球史》一书按照时间脉络,讲述了中国漆艺向世界传播的伟大历程,从汉唐到宋,元,明直至清,之后又补充讲述了十八世纪海上丝路漆器的展开,中美文化的互溢,以及中国向全球输出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意义。智慧的中华先民不仅创造了大漆艺术,还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大漆文明,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丝路漆物所传递的文化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轴心地位,丝路漆艺之美有力地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美学思想融合的态势。
《开物:中国工匠技术观念史》系 考工格物 书系之一,作者为央视 百家讲坛 主讲人潘天波教授。主要以 丝路文明互鉴 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 物的哲学 。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拓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丝路华物已然实现了从商品物向思想物、技术物和制度物的全球化流通与演进,彰显出从物的易位到文明创生的嬗变历程,展示了华物在全球丝路交往中的资源功能与时空价值。
作者精心选择了多位曾经面对面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知名珠宝设计师,按不同主线分辑讲述设计师与所设计的珠宝之间的故事,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商业化产品珠宝的个性与温度。本书是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的一次集中亮相,不仅可以成为国内珠宝设计师的案头参考,也可为非专业读者带来精致丰富的审美体验。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分别介绍了陶瓷的基本概念、手工制陶工艺、陶轮拉坯工艺、陶瓷雕塑工艺、细节装饰工艺、陶瓷烧成工艺、陶瓷艺术、世界陶艺历史以及陶艺操作的指导建议。本书不仅旨在鼓舞初学者制作陶瓷艺术品并亲身传授他们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全彩图片以及清晰明了的步骤介绍,为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提供制陶的新思路。此外,两位作者还鼓励创造性思维,并带领读者欣赏这个古老艺术的魅力。本书以简单、浅显易懂的方式分别叙述了手工制作阶段、陀轮旋转阶段、石膏模型制作、施釉以及烧制工艺,同时附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本书是首饰制作的实用技法书,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常识介绍、工具与材料、工艺技法介绍、优秀作品赏析。
本书是 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 (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辑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喀什传统金工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喀什维吾尔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首饰制作流程及工艺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金工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2024美术日记一一人美 大红袍 出版30周年特辑》按出版时间收录了1993至2023年来已出版的339位艺术家以及2023年即将出版的6位艺术家的 大红袍 画册的封面图,以及黄宾虹、薄心鑫、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八位画家的作品图,累计366幅。所收录的这些艺术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也展现了多个画派的艺术成果。 本书在装帧上延续《美术日记》的设计风格,为竖32开,裸脊装订,可完全打开平铺翻看,兼具笔记本的功能。通过这本日历,读者既可以全面了解人美 大红袍 的出版历程,也可以欣赏名家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读《2024美术日记》,看到了 中正大雅、朴真至美 的 人美精神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初心;《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传承;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致敬: 赛续30年的坚持: 树立一个引领行业标准的担当和魄力!
本书以景德镇名家王锡良先生和他的陶瓷艺术为研究对象,以访谈等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王锡良瓷艺风格的发展脉络,挖掘其艺术内涵,分析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进而以之为范例,探寻景德镇近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文化语境,解释 作者 器物 社会 这一关系网之间精妙的平衡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技术是哲学的“催生婆”,哲学是技术的“冷却剂”。本著站在技术哲学的高度,以中华考工技术为研究对象,粗浅地阐释了中国考工技术的观念史,全书聚焦从史前影响工匠原始 技术观念到清代“西技东渐”的略景式书写,粗略明晰了中华考工技术观念的嬗变规律,彰显出中国工匠技术在 、伦理、道德、审美、劳动、休闲等观念层面所形成的影响体系,并进一步澄清工匠技术领域中的劳动与休闲引发日常人的时空变化,还原中华工匠技术观念意义深处的哲学功能与文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