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 立规矩 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
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复杂且难以应对,成为社会、家庭及个体之痛。本书以作者的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经典的心理学知识,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多个层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医学、社会心理学和系统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了厌学现象的成因。同时,本书还针对厌学的每一个成因,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实操性建议。既有知识的讲解,也有精彩案例故事的分享和解析,可以为被厌学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看到一个孩子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时,你是责怪孩子太调皮,还是紧张得要命,担心孩子想不开? 当人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屋顶时,路易斯温斯 托克却把视线放在屋内。 路易斯 温斯托克是一位父亲,也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师。他几乎每天都在跟孩子打交道,帮助那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孩子和家庭。 在从业二十多年里,他发现: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对一个家庭模式的回应。屋顶上的孩子,只是冰山显露出来的一角,而隐藏在屋顶下的家庭模式,才是行为的根源。 家庭模式就像一个家族的DNA。它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根源,不仅会决定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方式,还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而只有改变这种家庭模式,一个家庭的基因才能得到改变,孩子的行为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本书从对人性底层规律的思考入手,深刻洞见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理念和概念。本书参照《道德经》的架构,共九九八十一章,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分别的爱的家庭养育理念,讲述了单双重心轨道、生态化养育、依附关系、万物和解定律、100分定律、元认知、元能力、第一热爱、追杀效应、绝杀效应、山海人格、人格获胜等一系列原创教育思想,告诉每个真正关注孩子人生格局和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教育的关键是和心在一起。本书清晰揭示了成功和幸福的底层逻辑,以及实现的路径,并且提供了截然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深度。这是一本家庭教育领域的创新性的书籍,也是一本生命成长领域的革命性的书籍,阅读本书,将会是一场思想盛宴和一次心灵花开。
一个拥抱为什么能给孩子安慰?伤心的时候,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抱着一个毛绒玩具?为什么总是关在家里的孩子容易抑郁,而经常户外的孩子情绪和心理问题相对较少 这些其实都源于一个理念:人的情绪和感官有很大的关系。 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不仅是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更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好的安抚作用。比如抚触,就是利用触觉来安抚婴儿的哭闹;而孩子情绪暴躁时,带他们去户外走一走,通过视觉安抚就可以让孩子心情好起来;很多紧张焦虑的孩子,嘴里嚼点东西或喝一口水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而这正是味觉对情绪产生了作用。 这些通过感官安抚孩子情绪的方法原本是心理学家迈克尔 B.汉普斯特和医学博士苏 巴格肖女爵用来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创伤的青少年,但在咨询过程中,作者发现这些方法对所有表现出
人格底色 是高岚教授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她认为,人格底色是一个品质的集合,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像在生命基底的调色盘上调色的过程,而人格底色就是调色盘,决定孩子一生的基调是灰暗还是绚丽。其中,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是人格底色这个调色盘上的三原色。而0-6岁期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的时期。 书中详细介绍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奠定孩子的人格底色:一是了解原色,觉察孩子;二是觉察自身,减少串色;三是科学着色,给孩子好的教育。同时父母必须提高感受性,因为好的感受性能帮助家长进行优质教养,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是奠定人格底色的必要条件。
所有的养育工作都是在为放手做准备。然而,养育子女的悖论是,父母对青春期后期和成年初期的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为孩子感到害怕,就越想继续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上大学的前后几年,这一点变得格外具有挑战性,这些年恰好是情绪障碍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高频出现的时候,无数父母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是否 正常 ,自己的干预是否为时已晚。 本书作者之一、心理学博士珍妮特 希布斯,从事家庭心理辅导师二十余年,她的儿子杰森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返校继续学业,情绪濒于崩溃,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希布斯求助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宾大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安东尼 罗斯坦,罗斯坦还兼任宾大学生心理辅导师,他为杰森进行心理诊断、提供治疗方案。在杰森接受治疗并获得康复,终于重新走上 正轨 之后,
本书通过专业解读以及案例分析解决青少年的叛逆问题,是家长们*需要的一本专业著作。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本书针对当下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关心和困惑的问题,以一双儿女的妈妈、老师、幼儿园园长、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讲师等多个身份出发,一针见血地点出育儿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多个角色积累的案例给读者*直观的印象。 全书内容超越了仅仅对 0~6 岁孩子的关注,对于父母了解孕期的心理建设、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构建都有重要的作用。书中所涉及的许多家长所关心的问题是作者从其接触到的案例和亲身经历中总结出的,如二胎的差育、婆媳关系、孩子的分离焦虑、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等,实操性较强。希望家长能透过这些问题,透过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作者结合近30年开设中学生心理课、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经验,从上万个案例中精心遴选了有代表性的54个话题,并以书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真实反映了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心声,内容涉及青春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业、梦想、爱情等。 被好友排挤,我做错了什么 我为什么考试焦虑了 优秀生就不能有异性朋友吗 面对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困惑,作者平等而真诚地进行心灵疏导,探讨困惑的成因和解决之道,帮助青春期男孩女孩在每一次纠结中反思,并由此获得成长的动力。 本书作者一位是60后资深心理督导师,一位是90后 同伴导师 ,同一问题,不同视角,不同解决方案,相得益彰。两位作者深入解读青春期的各种困惑,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引导男孩女孩拥有一段不迷茫、不焦躁、不纠结的青春期。
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复杂且难以应对,成为社会、家庭及个体之痛。本书以作者的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经典的心理学知识,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多个层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医学、社会心理学和系统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了厌学现象的成因。同时,本书还针对厌学的每一个成因,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实操性建议。既有知识的讲解,也有精彩案例故事的分享和解析,可以为被厌学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本书结合经典儿童心理学原理、有趣的心理小实验、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生活案例,带家长朋友们走进孩子的社交世界,洞悉孩子在冲突中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通过完整的培养解决冲突能力体系,为孩子量身定制预防冲突的思维模式、日常的训练模式、当场引导方式、家园的合作模式,以幽默智慧的沟通和游戏让孩子突破心防,愉悦诚心地与伙伴合作。并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与不同养育类型的家长有针对性地提供引导方案,让家长朋友们在育儿过程中走出困惑,灵活指导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
本书列举了7~8岁孩子在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心理变化、认知学习、父母关系、人际交往、娱乐活动等七大方面的叛逆行为案例,并从儿童心理、行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7~8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本书可以帮助父母们用智慧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孩子进行科学地引导和教育。 将叛逆行为案例与指导方法相结合的编写方式是本书的亮点,书中内容详实恰当、条例清晰,更便于家长针对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 7~8岁叛逆期孩子的典型行为和应对方法: 孩子爱发脾气、使性子怎么办 孩子发脾气是 合理 的,天性使然,但家长不可纵容, 1、如果是性格方面的因素,要尽量减少他发脾气的诱因,同时要教育他学会理智做事,克制自己的情绪。 2、如果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耳
本书从对人性底层规律的思考入手,深刻洞见教育的本质,提出了 系列革命性的理念和概念。本书参照《道德经》的架构,共九九八十 章, 先发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分别的爱的家庭养育理念,讲述了单双重 轨道、生态化养育、依附关系、万物和解定律、100分定律、元认知、元 、热爱、追杀效应、 杀效应、山海人格、人格获胜等 系列原 教育思想,告诉每个真正关注孩子人生格局和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教育的关键是和 在 起。本书清晰揭示了成功和幸福的底层逻辑,以及实现的路径,并且 了截然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深度。这是 本家庭教育领域的 新性的书籍,也是 本生命成长领域的革命性的书籍,阅读本书,将会是 场思想盛宴和 次 灵花开。
对于3-7岁刚刚进入幼儿园 小江湖 的孩子们来说, 被欺负 的社交困境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担心与愤怒。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的儿童咨询案例,全方位、接地气地为家长指明了帮助孩子面对 被欺负 时所需要了解的心理知识;提供了尽可能简单且强操作性的方法,旨在突破心防、生动有趣、玩中乐学,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运用起来,让家长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化解社交问题和心理暗礁。
本书列举了2~3岁孩子在生活习惯、不良个性、心灵成长、固有潜能、伙伴交往、娱乐活动等六个方面的叛逆行为案例,并进行了深入分析。2~3岁是孩子成长、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可以帮助父母们了解儿童心理、理解儿童日常行为背后的深层诱因,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及更具针对性的编写方式是本书的亮点,案例涉及面之广更是难能可贵,对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轻松顺利地度过儿童早教期有很大的帮助。 2~3岁 叛逆期孩子的典型行为和应对方法 孩子好动、故意捣乱,并非多动症 解决方案:方法一:以动制动,让好动的孩子充分运动 方法二:闹中有静,通过游戏促进孩子克服好动的习惯 方法三:以静制动,通过一些训练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偏食、挑食如何纠正 解决方案:方
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渡过”丛书作者、“渡过”平台创始人张进作序 哈佛医学院附属麦克莱恩医院副教授布雷斯?阿圭勒 力作《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家长指南》的作者为美国 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专家、哈佛医学院附属麦克莱恩医院副教授布雷斯?阿圭勒,介绍了“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BPD)”这一慢性精神疾病的方方面面,是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研究和治疗方法 实用指南。本书中文版由“渡过”丛书作者、“渡过”平台创始人张进 引进,并组织译者团队进行翻译。这本书是心理科普书系“渡过”丛书中的全新力作,主要内容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有效疗法:辩证行为疗法?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家长与青少年之间的实用沟通方法?如何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如何寻到 适合患病青少年的治疗师?不同药物的疗效
部分 半步之外,用距离保持彼此的欣赏 第二部分 温和管教,让孩子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第三部分 助推,让孩子成为可持续发展 的人
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这是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响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社会与情绪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界课程学习的新趋势。它以情绪为切入点,以多元的思维方式为核心,为孩子、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了众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书结合发生在中国家庭和学校中,小学生面临的30个具体问题,用理论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家长总结和提炼出30个具体落地的方法。不仅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孩子获得适应学校生活的情绪和思维能力,给孩子的成长打好 心理预防针 ,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