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如果有一天,妈妈永远地离开了我……没有妈妈的陪伴,谁来提醒我收拾屋子?谁能煮出那熟悉的味道安抚我的胃?遇到喜欢的人时,谁能告诉我他是不是对的人?谁来帮我面对生孩子的恐惧?我又该怎么让孩子们认识外婆?我想,或许妈妈可以写一本笔记,教我如何适应她离开后的日子,解决即将遇到的各种难题……插画家女儿哈莉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意识到母亲总有一天会比自己先走一步。她害怕地想象母亲死后的各种可能情况,想象她会错过多少重要的时刻。隔天早上,她要求母亲苏西写一本“妈妈离世指南”给她,逐步指导她如何度过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包括“让咖哩治愈你的心碎”“想念我时唱一首歌”,或是“记得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母亲苏西幽默又感人肺腑的文字,搭配哈莉情感真挚
毕业16年后,米奇偶然得知莫里教授病危,在恩师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每星期二都去探望。于是,老师又单独给他上了最后14堂课。米奇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全球的《相约星期二》。本书是莫里教授的讲课内容。对于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如何活着?如何面对疾病?如何面对死亡?生命中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什么?……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并对我们娓娓道来。在莫里教授朴实的字句里,我们足以筛出令人顿悟的。
我们必须先体会到: 我们现在所认定的「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我」。 我们其实比可见的形体要大很多。 如何将意识从肉体次元拓展到能量体次元、意念体次元,并触及自性本体次元,本书揭示的宇宙真相,将您回返条灵性之路。 人从投胎入人体、到呱呱落地,到年纪稍长学习做父母亲心中的好孩子,到入学努力做好学生,到脱离父母进入社会学习做好公民,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为了能适应社会环境,应付生活不断遭受的挑战和威胁,我们不停地调整自己,我们的本性也不断地被扭曲,渐渐的,在这个扭曲本性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另一个「我」。现在我们认知的「我」,事实上是经过了一个遗忘的过程所形成的另一个我,和最初来到这世界上的我,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自我疗愈」就是重新寻回自性本体的
“我怎么都做不好”、“是不是我有问题”,这样的话语,我们一生之中会跟自己说多少次?对大多数人而言,每个人的痛苦来于——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常会怪罪自己,给自己很低的评价。作者塔拉·布莱克拥有身为禅修老师和心理学治疗师二十年的丰富经验,透过学生和案主的故事,以及她自己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练习方法,教我们如何转化悲伤并重获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