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经济学译库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集中探讨了经验研究对于微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分别论述了决策理性、组织在经济中的作用和经济学的经验证据。
《现代远程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微观经济学》共有10章。第1章是导论,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章讨论需求、供给如何决定均衡价格;第3章是供求分析的应用;第4章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讨论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说明需求线的背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选择;第5章到第7章是厂商理论:第5章是生产和成本理论,讨论成本和利润的概念,给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并用生产理论解释成本曲线的形状;第6章是完全竞争理论,讨论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选择,并说明供给线的背后是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选择;第7章讨论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情况下厂商的产量和价格选择;第8章是要素市场理论,讨论要素价格的决定,说明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原理;第9章是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10章是一般均衡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一书作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固定课程教材已有十五年了。它之所以能保持稳固的地位,是因为它具有经典教材所应有的性、清晰度和必需的宽度。第三版教材继续提供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严谨的优化方法和均衡方法,再加上许多应用示例。 第三版教材从两个方面对早期版本进行了扩展。首先,现有的覆盖范围已经被重写和重新安排。其次,增加了新的章节:博弈论、寡头垄断、资产市场和信息经济学。 本书的章节安排遵循哈尔·R·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一书的模式:大量的短章,每章致力于单个主题。事实上,每个专题的划分尽可能接近本科的教材。这样的安排易于读者在研读研究生教材时复习之前的本科生教材。 新章节突出了过去十年重要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的理论水平及其应用。
本书包括个体选择、价格、一般均衡理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典型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微观经济理论系列教程所涵盖的。然而,与标准教材相比,本书内容更深,数学处理更完整。本书的目的不是让读者熟悉基本理论(仅达到熟悉标准是不够的),而是让读者掌握和运用与基本理论相关的模型和结果。本书的英文也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介绍了很多经济学模型与推理的基本工具,并提供了严格的处理方法;合理评价了经济学基本工具的优缺点。是标准教材的极好补充。涵盖了选择、偏好与效用;偏好与效用函数的结构性质;消费者需求理论;显示偏好与阿弗雷特定理;不确定情形下的选择;货币效用;动态选择;社会选择与效率;竞争与追求利润优选化的企业;支出很小化;需求理论(对偶方法);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本书分析了什么是风险?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才能说某种情形比另外一种更有风险?风险是怎样影响行为尤其是企业行为的?当风险市场不完全时,经济会有什么反应?当不存在完备的风险市场时,企业的行为会是怎样的?本书最为重要的研究结论,就是那些分析存在风险时竞争性经济体之效率问题的结论,以及那些考察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结论。
本书基于地级市层面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的内涵,揭示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建立理论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制造业集聚、生产 业集聚、生活 业集聚、公共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以及制造业的相对专业化集聚与相对多样化集聚、服务业的相对专业化集聚与相对多样化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快速增加和势力壮大,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层面, 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这可能是因为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会受到一个 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机构投资者存在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在其自身特征、投资行为、目的偏好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异质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关于机构投资者和代理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些,但对于机构持股是否参与公司治理,增加还是降低代理成本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且 大部分在研究时候并没有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区分,或者仅研究对股权代理成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快速增加和势力壮大,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层面, 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这可能是因为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会受到一个 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机构投资者存在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在其自身特征、投资行为、目的偏好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异质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关于机构投资者和代理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些,但对于机构持股是否参与公司治理,增加还是降低代理成本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且 大部分在研究时候并没有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区分,或者仅研究对股权代理成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快速增加和势力壮大,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证层面, 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这可能是因为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会受到一个 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机构投资者存在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在其自身特征、投资行为、目的偏好和期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异质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目前关于机构投资者和代理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些,但对于机构持股是否参与公司治理,增加还是降低代理成本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且 大部分在研究时候并没有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区分,或者仅研究对股权代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