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上海港如何炼成 的世界大港??上海如何“依港兴市”,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城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经济带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近代开埠以来,上海依托区位优势和特殊的历史环境,在长江沿岸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 的港口城市。本书追溯上海成为龙头枢纽港和长三角核心经济圈的历史根源,以“港口一城市一腹地”为分析框架,从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着眼,探寻上海如何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
本书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的总体战略和概况,对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联系、社会联系、创新合作、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合作及上海自贸区与流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读,同时借鉴了国外重要大河流域的开发来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方案。
李非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足于台湾经济研究,在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完成了十几部专著和200多篇的学术论文,成果之丰在台湾研究界实为鲜见。《通论》是李教授在20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将自己的真知和同行们的灼见进行了仔细地研读和甄别,取精用弘,探赜索隐,终能自成一说,成就了《通论》。《通论》一书既是这些成果的总结,又是这些成果的精炼和升华。与以前海内外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专著篇幅(十六开本、529页、50万字)更加宏大,材料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体例更加完整,叫做“通论”是名副其实。通读全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通论》的确是目前海内外对台湾经济进行综合研究的上乘之作。《通论》共有四篇二十五章,作者用丰富的资料数据、完整连贯的逻辑、严格明确的学术规范,完整清
《创新的族谱——以色列新兴产业的演进》追溯了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和发展进程,为产业演进提供了一种全新阐释。 本书作者揭示了以色列高科技行业的创新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创新文化能让发现商机的秘诀代代相传,能让新企业获得盘根错节的支撑。顺着以色列高科技行业从孵化期到成熟阶段的演进过程,作者用人们常称的族谱的方式来研究这个行业,形成了这一族谱法。这种分析方法让人们关注到产业演进动态的一面,将母公司初始环境影响与相应下线族谱公司以及潜能印记联系起来。本书认为族谱演进是了解新企业出现速率和范围的关键方法,族谱演进与机会结构、生产率和地理集群等因素同等重要
《困境中求生存--印度尼西亚的乡村工业》中,邓纳姆的研究基于对一个Java的农村金属工人长达14年的调查,有近一半印尼人口住在岛内。《困境中求生存》反映了安·邓纳姆的所做作为帮助了小规模乡镇工业求得生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她务实而不空谈意识形态,她深谙历史、经济数据以及发展政策,令人印象深刻。本书包括许多她在印度尼西亚拍摄的照片。译者徐鲁亚,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