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本书 针对 ECFA 视阈下的闽台 各种 产业 合作包括闽台农业合作、闽台金融业合作、闽台物流业合作、闽台旅游业合作、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闽台文化产业合作 进行 全面 分析研究,并对两地经济 合 作 的 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为 加强闽台两地产业合作、 加快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
由蒋天颖、谢敏、郑长娟合著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现状与运作机制--以宁波为例/海洋经济研究丛书》一书在分析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背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相关学者对大宗商品交易模式及其平台的认识,并归纳现有的运作机制,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运作效率评价体系,依托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政策建议。以积极争取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则制定权与话语权,从而对后续的研究和进一步增加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中国元素”提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我们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信息产业革命、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变革的潮流。改革开发令中国迅速融入了这次变革,并逐步确立起自己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新位置。紧随珠三角的快速崛起,潜力更大的长三角成为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热点。两大三角的发展,勾勒出21世纪初中国沿海经济版图的基本轮廓,也勾画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基本轨迹。 本书综合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组织模式变革、区域集聚模式创新、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以及香港回归大珠三角经济区等因素,采用大量的实证分析和访谈成果,深入阐述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特点,并对未来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势进行了客观的判断。本书特别对地方政府需要将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产业集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制定正确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使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更加被边缘化的地位。本书是我国目前专门全面系统阐述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著,对于我们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广域的视角研究、思考和推动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和分析对象,并将其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多视角应用生态足迹、水足迹、虚拟土理论与博弈论,对中国边缘
汽车产业将迎来 零碳出行 时代,如果不能顺应这场价值创新的潮流,就无法在今后的时代生存下去。本书以减少碳排放为主题,以汽车产业为着眼点,讲述了世界各地碳减排的举措。作者解读了脱碳政策的制定目的,阐述了脱碳、碳中和理念的含义、目的、方法,介绍了多个zm企业的减排动向,并探索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化危机为商机,给日本汽车产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同时,对于我国的车企、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从业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本书也是掌握当下政策、寻找未来突破口的实用指南。
东北地区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本文在系统构建循环经济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证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理论框架的重新构建。本文并未遵循一般的循环经济研究轨迹,而是针对循环经济主流经济学研究基础薄弱的现状,侧重从主流经济学角度作为本研究起点,提出了“资源分工”理论。认为循环经济是劳动分工向资源分工演进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内生演进的动力在于自然资源的完全价格机制,并推导出了“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循环经济奠定了主流经济学基础;在理论研究铺垫下,以改进的环境伦理观、自然资源价值计量、生态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为基础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安徽实证》章导论首先给出选题背景,即我国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提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其次对与本选题相关理论(集群理论、共生理论和竞争力评价)行了文献综述,暗示集群的内共生本质是研究的逻辑起点;设计本书的技术路线,确定研究方法,并指出本书的创新所在。第2章从集群的本质分析开始,指出集群就是一个包括共生企业(内共生)与共生环境(外共生)的复合共生体,其共生进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共生体的内共生动力和环境的外共生诱导力,前者是集群发展的原动力。第3章研究集群竞争力的测度方法。第4章从创新角度研究集群发展路径。第5章从效率提升角度研究集
《超越后进发展:台湾的产业升级策略》是发展经济学上重要的经典著作,分析了最进步的后发经济体如台湾,在失去低工资的优势之后,如何在高科技产业中急起直追,在国际分工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这些后起者能在高科技产品趋近于成熟之际,迅速介入扩充产能。这有赖于政府政策与厂商致力于提升技术、速度与规模,以及政府研发机构的密切配合。大陆正面临产业升级压力,推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政策成效并不显著,高科技产业发展持续滞后,台湾的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彭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若干重大问题,思路清晰,切合实际,针对性强。本书稿对彭水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着手撰写、陆续出版这套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原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是国内设立的个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最早确立的两个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努力坚持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力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中,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许多支持帮助,深受同行关注,也期望我们在研究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