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国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这之后的15年间,中国互联网业产生了近40家海外上市公司,其中超过15家公司达到过10亿美元市值的高位。一浪又一浪的产业变革冲击着从业者的内心,也催生出一幕幕的创业悲喜剧。本书记录的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起家的15年里,一群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真实故事,他们是中国互联网自1995年兴起的波澜壮阔中的弄潮儿和财富新贵的代表:马化腾、丁磊、张朝阳、马云、陈天桥、李彦宏、史玉柱、田溯宁、张树新、王志东、王峻涛、雷军、周鸿祎、陈一舟……他们不仅参与创造和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移动互联网、新科技互联行业,改写了自己的财富积累路径,还用互联网和移动科技创造和推动着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业已成为驱动新一代中国企业腾飞的中坚力量。
藉诸大海的联系,千百年来,中国沿海居民断断续续地同海外许多国家进行着种种不同形式的交往,构建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本书在时间上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十八世纪为重心,往前追溯月至宋朝、向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夕,时间跨度约一千年,意在较长的时空架构下,寻找中国人参与海事活动的轨迹,探究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本书内容有考证,有分析:在经济、贸易之外,更扩及人员的互访与文化的交流。旧的论题、如郑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从追寻苏木、胡椒与长颈鹿来探讨船队成行的动机。新开发的论题,如在讨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见的“公司”一司,早在十七世纪以后就已成为马来文的字根;再如中国人何时开始食用海参等等,于严肃的学术意义之外,另具一般性的趣味。涉及了中国与东南亚、欧洲地区的交往,特别
“行成于思毁于随”,一个靠思想和智慧名世、立世的人,其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本书以昨天作者为记者时,对中国命运、历史进程及不少尖税社会矛盾的追问、揭示、探讨的代表性文章为经,以同编者关于昨天与、主观与客观、台前与幕后的反思交谈为纬,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真面目,读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本书以货币理论为基地,建立起了独特的东西历史比较分析框架,尤其是在对东亚历史独特历史发展道路的认识方面更有新意,在本书中他对他的市场、货币类型论作了新的分析性论证。他将货币分为“地域流动性”与“地域间结算通货”两种,前者是处于货币制度底部的东西,如在由小农的经营构成的农村,就是“地域流动性”的舞台。本书通过对欧亚多种货币及市场体系的比较,指出:“地域流动性”的不同,与中西历史中发展的大分岔有着深刻的关联,“小农们越是频繁地利用本地市场,如同在传统中国那样,市场便越是自己去组织自身的流动性。但是中国的例子未必显示出面向工业化的情况。”“与其说从进人壁垒低、难以预测的自由竞争那里,不如说,货币使用的限制和在共同体内部的融通,在西欧也好,在日本也好,准备了服务于地区工业化的资金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