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包含十五篇翻译自英文的法律实证研究经典论文,均发表于美国顶尖期刊。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认真编译外文法律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的读本,适合对法律实证研究有兴趣的学子、法学者、实务家、社会科学家,依照兴趣各取所需。全书分五编,各编前均有编者撰写的导读,铺垫选读论文的具体贡献与知识背景。 本书内容由十二位兼有法学与社会科学训练、且有留学背景的年轻学者翻译,再经过与两位留学美、加的副主编多轮沟通修订,六位年轻学者校对,几位主编最后审阅、校订。译者与编者添加脚注用以说明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制度情境和对统计方法进行进一步解释,以及与原文作者商议后修订的文稿。本书帮助读者跨越语言藩篱、制度隔阂、统计门槛,进入法律实证研究的最高殿堂。 本书是以最严谨的编译态度,耗时近十年,方呈现于读者诸君面前的法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高桥则夫教授撰写的刑法学著作,全书包括:*章刑法学序说,论述了刑法的规范构造,刑法学的对象,刑法解释论,刑法的机能,刑法的沿革。第二章刑罚法规,论述了罪刑法定主义,刑法的效力,刑法的理论。第三章犯罪论序说,论述了犯罪论体系,犯罪论的基础理论。第四章行为,论述了行为论的诸学说,从社会行为论看行为概念,行为概念的内容。第五章构成要件,论述了构成要件的概念,构成要件的理论,构成要件的机能,构成要件的构造,法人的刑事责任。第六章实行行为。第七章构成要件性结果,论述了犯罪的性质(罪质),刑法中的结果概念,犯罪论中的结果之地位,犯罪的结果与犯罪的终了。第八章因果关系。第九章不作为犯。第十章故意。第十章过失。第十一章事实的错误。第十二章违法阻却事由。第十三章责任论概说。
本书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时代背景,人类社会的共性,各民族国家法律的共同与差异及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原因的层面与高度,全面、系统、概括地阐释当今世界几个主要法律体系或家族的生成、演变、及发展,并指出其各自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后提出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共同方面和世界共同法产生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书主要关于新能源项目并购法律实务,体例上分为四个章节和附录。 br 第一章首先介绍我国新能源发展历史沿革,并对我们新能源立法沿革按照不同阶段进行了汇总整理,以便读者能够从宏观层面了解我国新能源概况;同时,为方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本书后续章节所涉具体新能源项目相关内容,对基本的新能源相关定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新能源项目并购过程所涉法律尽职调查需要关注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分别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海上风电项目、抽水蓄能项目以及新型储能项目进行了介绍,为读者开展前述类型项目并购保驾护航。第三章对新能源项目并购交易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别对新能源项目投资并购四种模式以及基金股权预付款模式、交钥匙工程预收购模式、户用光伏合作开发
本书旨在以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综合性考察视角, 聚焦农村土地制度和法律演变内容,具体包括: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特征、演变逻辑、挑战与趋向,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形式、绩效与改革路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与三权分置制度, 三位一体 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多目标驱动下的耕地利用动态平衡制度,永久基本农田、黑土地保护制度和大食物观下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产生逻辑和作用机制的分析,理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变迁图景、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 进而理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对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公平发展, 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并探究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本书为国家土地政策、制度的制定与研究提供参考。
既判力理论所奉行的理念是纠纷的一次性解决,是对法院生效裁判稳定性和权威性的肯定和强调,而民事诉讼再审程序是法院对其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突破或损害了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与既判力理论明显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
本卷收录了约翰 菲尼斯对政治哲学诸根本问题多方面的研究文稿。本卷首先考察了政治共同体与社会正义的一般理论,其中包括关于权利法案的极具影响、极为著名的马加比讲座 对罗纳德 德沃金的道德-政治的论证和结论、欧洲人权法院对基本权利的态度以及作为宪法机构的司法审查的尖锐批判。之后,对康德关于法律、权利与伦理的交叉思想展开了同样彻底的分析。本卷*部分收录的其他论文包括一篇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早期评价,对移民权、国家边界和非公民权利等的一些基础性讨论的论文。之后,本卷集中讨论了现代政治共同体中的诸核心问题,包括:惩罚的实施;战争与正义;对安乐死和堕胎的公共控制;婚姻的本质与共同善。本卷对尼釆关于道德、哈特关于惩罚、德沃金关于道德的实施与安乐死、罗尔斯关于正义与法律、汤姆森关于女性的选择权、努
为有效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退化的重大危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继承我国 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思想和借鉴西方 可持续发展 等理念的基础上,相继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和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理论和国家战略。 本书试图从环境法学的角度,对作为政治话语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全新的解读,以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分析、梳理、归纳、提炼出蕴含在其中的事理,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观,从而实现从 事实 到 事理 的 一级跳跃 。例如,本书认为生态文明观的*要义是发展,基本立场是以人为本和环境公平,精髓是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直接目标是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和生态健康,终极目标是生产发达、生活美好和生态平衡的 三生共赢 ),基本路径是空间的有序化、发展的生态化、生态的资本化、环保的经济化和治理的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或一个区域的法系中,法律形式和司法技术最能反映相应法制文明的特质。本书共有10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成就以及中华法系的基本特质。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帝制时期法律形式的种类、关系及其变迁,分设五章;下篇则专注于研究帝制时期的司法样式,对帝制时期的比类逻辑、中道司法价值、判例制度以及守法行权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分设五章。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在构成上,主要分为“设范立制”和“正刑定罪”两大类别。前者为“设制”,即要求为的行为规范,后者为“处罚”,即禁止为的行为规范,二者构成一种逻辑上的规范结构。这种划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先教化后处罚的思想在法律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帝制时期法律形式、司法样式
法治人才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资源,与其攸关之法学教育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本书提出并界定了 法学教育学 的概念,指出法学教育学是以法学教育的功能、定位、目标、内容、方法、师资、教材和模式等为主要对象,研究提示法学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本书在比较世界主要法治发达国家法学教育的模式和梳理我国法学教育发展演进流程的基础之上,创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模式这一概念,并从宏观和微观上系统详尽地论证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模式下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组织方案。
本书稿共结集作者2002年以来发表的23篇文章和演讲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儒家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问题、诚信原则与中华伦理背景、儒家思想与司法公正、“和谐”与“斗争”理念的文化渊源等作了阐述,对法律与道德的语境、中西法律文化的共同点等提出见解,对《唐律》、《四库提要》等做了独到解读。作者的学术观点具有前沿性,对于中国法律制度史、社会发展史研究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具有根基性的意义。。 作者指出:中国的法律和文化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体,而不能以西洋文化为体,无论其为英美文化、法德文化或日俄文化,概莫能外;中国的法律只能为中国文化之用,也必须为中国文化所用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终研究报告。项目的名称为 再犯罪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监狱行刑改革实证研究 。国家社科的研究报告对监狱行刑的理论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多都是国内首次的研究。比如对中国罪犯改造有(无)效论、中国监狱服刑人员再犯罪风险评估工具的研制、对监禁人口率的客观解释等都是首次进行的研究。该项目的研究性成果已经发表在现代法学、当代法学、政法论丛等刊物上了。作者的研究方向为刑事一体化视野的刑事法学,重点放在以刑罚学与犯罪学的视角来研究监狱行刑,擅长运用SPSS统计作定量分析。
本书围绕 作品接触与激励 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本书第一章梳理了著作权法研究的不同范式、法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规范进路、法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本书第二章主要分析 作品产权化的路径选择 (产权界定)如何缓和作品接触与激励之间的矛盾进而促进知识总量最大化的。本书第三章主要分析 著作权法中的交易模式 如何缓和作品接触与激励之间的矛盾并进而促进知识总量最大化的。本书第四章主要分析 社会治理机制 如何缓和作品接触与激励之间的矛盾并进而促进知识总量最大化的。本书第五章基于上述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与产权治理制度的经济分析指明 著作权法观念 中有待革新之处。
《论道德与立法的原则》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杰里米·边沁的伦理学代表作。该书于1789年次发行。全书共分17章。书中主要提出了两个“原理”:痛苦和快乐是人们的两个最高主宰,也是决定人们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道德标准。作者在书中提出凡能求得快乐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求善避恶就是道德。这是所谓的“功利原理”。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必须考察、计算苦乐的数量大小、时间长短、确切程度、远近后果和能否增长等因素。只有那些大量的、长时间的、确切的、较近的和能增长的快乐,才是的幸福。这就是所谓“幸福原理”。该书为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出版后影响很大,作者也因此而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