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 为什么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母亲? 为什么 11 岁的人杀人、13 岁的人抢劫不用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偶然杀死正在行凶的犯罪分子,不成立正当防卫? 为什么参与共同犯罪后又退出的,仍然可能对既遂结果负责? 为什么偷走自己所有但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依然成立盗窃罪? 本书以 100 个具体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为引,带你进入刑法学的领域。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刑法学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而是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对正义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 当然,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
本书为法医病理学彩色图谱,包括大体照片500余张,显微照片近400张。本书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按照法医病理尸体检验的顺序,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从尸体现象、损伤、窒息、疾病、中毒等方面进行图片编辑。有利于读者鉴别和记忆知识要点,培养发散性思维;二、结合法医病理司法鉴定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配以简短的案件介绍,能快速提高法医病理鉴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鉴定能力;三、大体照片与显微照片相结合,知识全面系统;四、大体照片以现场尸体检验时拍摄的为主,避免了甲醛固定对形态观察的影响;五、在知识结构方面,以死亡原因鉴定为重点,兼顾致伤工具、损伤时间等问题,突出图谱的实用性。
立体刑法学 倡导刑法学研究要前瞻后望(前瞻犯罪学,后望行刑学),左看右盼(左看刑事诉讼法,右盼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上下兼顾(上对宪法和国际公约,下对治安处罚),内外结合(对内加强对刑法的解释,对外重视刑法的运作环境)。 自2003年刘仁文研究员首倡立体刑法学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立体刑法学 已经成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标签。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立体刑法学研究 的*终成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的入选书目,是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新展示。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立体刑法学 立足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和刑法效益的经济学基础,在打通刑法教义学和社科刑法学的隔阂、回应本土刑法问题、使中国刑法学在国际上成为 有声的刑法学 等方面,相信都会产生其应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带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部分是何兵教授及其团队办理的经典案件的辩护词选摘及解析。每篇辩护词简要介绍了案情和办案过程,梳理出辩护意见写作思路,并在正文部分对辩护词进行整体拆解,从辩护背景、体系架构、切入角度、论证方式等方面进行细节阐述,呈现出高水准的辩护词写作范本。第二部分是作者从事刑辩业务三十年的所思所想,收录为“半山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建设的殷切关怀。 本书中收录的案件,有的被收入 案例库,有的被收入《刑事审判参考》《 公报》,有的推动 修改相应的规则……这些都是刑事辩护律师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留下的坚实的足迹。 \"
不作为: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有一道千古难题,不知道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有没有问过你,那就是“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你可能会问,难道这个问题也和刑法有关吗?没错,还真和刑法有关。这涉及的是刑法中不作为犯的内容。 我们通常看到或者接触到的犯罪大多是作为犯,也就是因为实施了某种《刑法》禁止的行为而构成犯罪。但事实上,不作为也可能成立犯罪。这一节就来讲一下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基于保证人地位的作为义务不要以为不作为就是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做怎么可能构成犯罪呢?其实,不作为也是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刑法上指的是没有做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行为人能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但是没有履行。那么,不作为犯有什么特别的成立条件吗?想解决这个问题,要先了解两个概念——“
《图解公安机关管辖363种刑事案件统一罪名的认定界限、量刑标准与相关执法参考(套装共3册)》对公安机关国内安全保卫部门、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刑事侦查部门、禁毒部门、治安管理部门、边防管理部门、消防管理部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363种刑事犯罪的罪名,按照《刑法》条文的顺序,逐一进行阐述。 n 《图解公安机关管辖363种刑事案件统一罪名的认定界限、量刑标准与相关执法参考(套装共3册)》在整体上采用图表的形式,在每一具体罪名的写作上,分为 概念 、 犯罪构成要件 、 认定界限 、 量刑标;隹 与 相关执法参考 等五个板块,重点突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的界限。
《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以敲诈勒索罪作为选题,不在于构建新的刑法理论,也不在于创造新的研究方法,而是对敲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疑难的问题展开探讨,针对新近出现的新型、变异型的敲诈勒索行为的定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构筑合理的认定标准。 因此,《敲诈勒索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意在实现对敲诈勒索罪的精细化研究,在明析敲诈勒索罪基本构成要件要素的前提下。指导司法实践定罪量刑,并在此基础指出刑事立法的不足,进而提出立法完善建议。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旨在鼓励公民见义勇为,与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本书立足于我国关于正当防卫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对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本书中,作者在对正当防卫的沿革、概念和性质加以叙述与揭示的基础上,对正当防卫的构成进行了系统论述,尤其是结合具体案例,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作了分析,为司法机关正确地区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提供了理论依据。
《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第4版)》作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不平等,为了减少犯罪,必须强调和理解诸如种族、社会阶层等结构性的因素。该书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暴力犯罪、白领犯罪、政治犯罪等犯罪的不同类型,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犯罪这一社会问题、填补犯罪社会学方面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阐述了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概念、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特点、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鉴定程序等。并详细介绍了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法和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的原则、法医病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鉴定的常见问题(按照普外科、胸心外科等门类的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及鉴定分类介绍)。
《犯罪及其原因和矫治》为犯罪学名著译丛之一。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很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学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学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名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在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
中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至今已丧失现实合理性和比较合理性。这一理论在前提、要素、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均非平面体系内的调整所能弥补。学界诸多有识之士为完善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所作的努力相对传统体系虽有重大进步,但又都多少留有遗憾。通过比较英美的体系和梳理德日的体系,本书认为德日的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一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虽不,却应是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变革方向。此外,全书对四要件理论的主张者对该体系的诸多辩解、对针对三阶层体系的诸种质疑也作了一一回应,并最终确定了本书重构论主张的理念支撑、自我警示及价值依托。
本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解答的方式对各种犯罪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予以阐释,并力求解决诸如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既遂与未遂的认定、共同犯罪的认定以及罪数形态等刑事执法中的疑点、难点问题;将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规范紧密结合,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做到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针对性强。此外,书中还附了对各种犯罪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和司法解释,为广大执法工作者在刑事执法过程中查找相关依据提供方便。 总之,本套丛书既是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普法读物,又是携带方便、查找快捷、针对实务操作的指导手册,同时还是一套阐述刑法基本理论,有利于提高刑法理论水平的小型全书。希望本套丛书能够为广大执法工作者带来的益处。
《犯罪构成要件理论》详细地研讨了构成要件的概念及其理论功能;构成要件与违法及道义责任的关系;构成要件中的规范要素和主观要素;构成要件与行为;构成要件与因果关系;构成要件的修正形式以及构成要件与共犯、罪数;作为刑事诉讼的指导形象的犯罪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和公诉事实及诉讼原因;构成要件与证据;构成要件与上诉审的结构等问题。提出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使所有构成要件都满足,这是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行为的违法性,其阻却性只阻却其可罚性;行为人的道义责任,是对实施违法行为的人进行的,从道义上非难其所实施的行为的规范性判断;未遂犯与共犯是修正构成要件的一般形式;罪数应当以构成要件的充足为标准来决定;诉讼法方面所谓的“应当成立犯罪的事实”必须理解为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即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刑事
本书对犯罪人在犯罪前后的空间行为及心理现象,尤其是一些心理潜规则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与介绍。诸如,“犯罪最近与最小努力原则”;“犯罪舒适原则”;“犯罪距离消减现象”;“犯罪缓冲区现象”等。同时,还介绍了进行地理学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根据,即犯罪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理性抉择理论及犯罪风格理论等。本书还介绍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侦查应用策略。
本书以单位犯罪刑事责任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国内外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理论与刑事立法,勾划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立体构造,提要中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立法沿革与完善.探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展望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研究趋势。
分则是刑法的原型,刑法分则体系的完善,不仅事关刑法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立法技术的科学化、刑法适用的准确性以及刑法学习的便利性,更体现立法对公众的价值导引。我国刑法分则正面临观念、内容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重建。本书从刑法分则的特点入手,首先通过对各种犯罪分类标准的利弊分析,论证法益标准的相对合理性;然后以法益的主要类型、范围及归属为重点,系统深入地探讨犯罪分类及排序标准问题,提出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原理、原则及规则;接着比较各主要国家的刑法分则体系,发现各自特色与共同规律;*后对中国现行刑法分则体系进行系统审视和全面梳理,找出问题,更新观念,提出相应完善建议与具体方案。本书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全面系统研究,避免零敲碎打,顾此失彼;二是立法比较与多学科分析结合,拓宽视野、丰富内容、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