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刑法及立法解释的标准文本,方便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刑法方面的规定。
国歌法于2017年9月1日下午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歌法与国旗法、国徽法一道,以国家立法形式,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关于国家象征和标志的重要制度。这部法律为保证国歌奏唱和使用的严肃性规范性,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的礼仪规范,国歌标准曲谱的审定、发布和使用,以及不得奏唱和播放国歌的场合等,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加强国歌宣传教育,普及奏唱礼仪知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唱国歌、爱国歌。
在我国法治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理性认识毒品及毒品犯罪,重构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个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为指导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在具体措施上,应当通过立法、司法的方式贯彻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为指导的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前者如取消运输型毒品犯罪的独立罪名地位,毒品犯罪财产性配置的完善;后者如慎重使用主观明知的推定规则,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理智处理毒品犯罪中毒品纯度与数量关系的关系等。
本书是8名著名刑事法学者与资深刑辩律师的演讲集。该书的作者,有四位来自理论界,在刑事法领域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知名刑事法学家樊崇义教授、顾永忠教授、刘广三教授、赵天红副教授等;另外四位则是活跃在刑事辩护领域的知名刑辩律师,如薄熙来案首席辩护律师李贵方、念斌案辩护律师张燕生、浙江张氏叔侄案辩护律师朱明勇、刘汉案辩护律师张青松等。该书的作者都是我国刑事辩护律师界的重量级人物,其从自身的刑事辩护经验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了死刑案件如何有效辩护的问题。对于广大律师界同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意义。对于老律师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一读。
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博大精深。这本书的写作试图把党和国家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的实施的刑事策略进行系统的归纳,使之在理论上形成的体系。此书所分的三编就是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对每一具体政策的策略问题,我们能力求写清它的历史沿革、内容实质、作用和意义以及在法律中的体现和实践中的运用问题。此书主旨不在于形成一个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刑事政策学,而在于从实际出发,完整、准确地总结党和国家和刑事政策和策略。这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本书是一本实务工作、研究教学、司考学习以及公民查阅,实用便利的工具书。上市连续十版都秉承内容和质量的原则,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本次新版重点突出: 1.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修订全文,根据罪名理论归纳了相关条文罪名 2.增补了本书第十版以来至2015年9月16日之前的所有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性文件与指导性案例 3.吸收了法、检司法解释清理工作的成果。能够最全面最及时的反映当前刑法法规的全貌 4.新增读者售后服务,推出了公众号“刑法一本通”,读者将能在时间掌握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动态以及本书的修订再版情况。 本次新版结合刑法修正案九修订,体例创新,以刑法典为纲,将有关刑法的各种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相关立法以注释的形式进行系统整理,便于实务人员查阅、理解、引用相
刑事法治是陈兴良教授自1999年以来一直关注并思考的—个现实法治问题。刑事法治这个概念是从法治中引申出来的,是指刑事法领域的法治状态。刑事法治的要旨在于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与自由。只有将这一刑事法治的价值贯穿整个刑事司法改革的始终,才能保证刑事司法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向前推进。本书秉承刑事—体化的研究方向,对刑事法治建设中涉及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法、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体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作了独到的法理分析。本书是陈兴良教授对现实法治的观察与思考后,对刑事法治的一种理论概括,对于推动刑事—体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浅谈如何学好刑法学;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哪个为重——从“佘祥林案”看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刑法谦抑性初探;谈谈罪刑法定——从耍猴艺人被判有罪说起;谈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关于刑法上的人人平等原则;谈谈我国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研讨;论我国刑法中的保护原则与普遍原则;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的关系等。《刑法学总论重点与常见疑难问题探讨》由王小青著。《刑法学总论重点与常见疑难问题探讨》关键词:刑法、研究、中国。
《刑法总论案例教程》是编者通过长期积累的刑法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多年的刑法学教学经验,并结合当下刑法学思潮的发展,充分考虑刑法学专业本科生与法律硕士生的基础学习与培养特点,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的科学理念和遵循刑法学的教学规律编写而成的。该书从刑法总论范围出发,分析研究了在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审判案例,兼顾理论研究,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 1.编写体例严谨科学 该书采取 知识要点一示范案例一涉案法条一习作案例一延伸阅读 的编写体例,其中 示范案例 从 案件事实 法律问题 分析与结论 三个部分层层剖析,从而将司法案例与刑法理论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本章知识要点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整体把握;然后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
魏昕、魏建文主编的这本《刑法总论实务与案例 分析》以我国现阶段刑法法理与实践运用为重点,包 括刑法总论、刑法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刑法的主要特 点、刑法运用实务、其他国家刑法研究和国际刑事案 件等内容。全书重点明确,条理清晰,案例经典,为 作者多年刑法研究、实践的成果,是高等院校刑法教 学的实用教材。
自中国现代化进程重新起步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对刑法产生了深刻影响。经济刑法作为经济犯罪行为的规范总称,以违反特定的经济法规为前提,适用于商事活动及经济交易犯罪,注重保护整体经济秩序之安定性及公正性,就实然角度而言,其范畴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经济刑法的解释原理,是刑法解释基本原理在经济活动领域基于经济刑法规范特殊性的具体化,其遵循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具体为解释理念、方法及其运用规则三个层面。理念层面强调罪刑法定原则下经济刑法的空白规范结构分析,重视刑法与经济行政法规之间违法性判断的冲突与协调,于构成要件范畴内应对经济刑法规范侧重实质解释,以经济刑法的保护法益和行为类型为基准,在经济刑法规范适用过程中重视宪法性制约、刑事政策影响和经济法益衡量分析;经济刑法解释
宋朝是一个疑案多发的朝代,“狸猫换太子”“斧声烛影”“德诏自刎”等历史悬案,千年未解。本书所述,则是大宋300年悬案史上从未公开的民间奇案…… n 北宋末年,吏治腐败、狱讼多发、奇案频现。一起无人能解的盗窃案,让两个性格迥异的少年相识相遇。一个背负家仇,一个渴望自由,他们怀揣各自的理想和秘密,走上了携手破案的追凶之路。 n 从京城到西域,108万公里:帝、官、将、相、商、农、兵、侠、盗、妓、僧11种身份;沉湖女尸、荒村童谣、墓室迷踪、鱼尸人骨等64起大小悬案;童谣杀人、不可能犯罪、叙述性诡计、暴风雪山庄等过78种推理诡计。 n 翻开本书,让两个热血少年带您见识民间奇案背后的智斗谋略和生死友谊! n n
本书为精装64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单行本,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历次刑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3编,共452条。总则部分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其他规定等内容。分则部分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具体罪名。
国歌法于2017年9月1日下午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歌法与国旗法、国徽法一道,以国家立法形式,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关于国家象征和标志的重要制度。这部法律为保证国歌奏唱和使用的严肃性规范性,对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的礼仪规范,国歌标准曲谱的审定、发布和使用,以及不得奏唱和播放国歌的场合等,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加强国歌宣传教育,普及奏唱礼仪知识,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唱国歌、爱国歌。
2011年年初,博士生邹江江同学告诉我,法学院刑事法学科方向的部分博士生正在筹备出版一本刑事法学科方向的在读博士生的学术文集,我由衷地为他们有着这样的视野和思维感到高兴和喜悦,但也有些许担忧。以某一学校某一学科的在读博士生为主体的学术论文集,目前在国内不能说没有,但编纂这样一本文集不仅需要一个庞大的博士生群体的支撑,同时这个群体还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凝聚力,并非易事。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终编定成集。今年4月,当邹江江同学将已统稿定编的文集送我审阅,并邀请我为文集作序时,我欣然应允。 这本文集的作者皆是我院2008至2010级的在读博士生。他们大多是80后的学子,年轻而富有朝气。他们在汲取前人知识的同时也善于接 受新鲜事物,思维敏捷,精于研析,刻苦勤奋,乐于治学。这本文集,是他
本书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运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根据*的法律规范深入浅出地解说法律问题。每个案例都由“事情是这样的”、“律师专线”、“法律规范”和“专家释惑”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事情是这样的”旨在简要介绍法律问题的事实背景;“律师专线”是从律师实务的角度指明所涉法律问题,判断问题处理得对错与否,为当事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技巧,比如所涉纠纷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是什么、该向什么部门反映等;“法律规范”是摘录与案件有关的核心法条,为读者指明解决问题所援引的法律依据;“专家释惑”则是对与案件有关的法律知识进行更专业的阐释与介绍。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缓刑制度”。缓刑制度也就是关于缓刑这一刑事责任实现方式的法律制度。缓刑是既不同于刑罚措施、也不同于传统的非刑罚措施的一种中间性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是以刑罚的判处为前提、以刑罚的执行为背景的非刑罚措施。关于缓刑的制度,从静态上看,包括缓刑实体法制度和缓刑程序法制度;从动态上看,包括缓刑适用制度、缓刑执行制度和缓刑效果评估制度。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书的主体分为六个部分。前两章是对缓刑制度的实践状况和理论基础的分析,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我国缓刑制度实施情况的动态考察,后三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和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国门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毒品重新成为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三十多年间,我国禁毒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解释、刑事司法适用等方面经历了理想到现实、激情到理性、宏观到具体的变迁,围绕毒品问题的刑事规制,刑事政策、犯罪学、刑法教义学等多学科都尝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述。本书以刑事政策学入手讨论毒品刑事立法的正当性,以教义刑法学入手讨论禁毒刑事司法解释及司法适用的合理性,以犯罪学路径思考毒品合法化争议的理论基础,旨在以刑事规制为线索,勾勒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禁毒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对刑法第299条做出修订,含历次修正案及13个法律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