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定和*同志的讲话是关系全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惠及全世界人民;是站在时代前沿的高瞻远瞩,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是继承中华民族天人一体的优秀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我们鉴于我国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2009年台湾8·8大风灾生态危害的客观实际,集国内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认为要实现生态文明,需要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乃编著《生态法学与生态德学》一书。我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运用必要的法律制度,也需要促进人们一定的优良品德,法学与德学并用,符合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与读者见面,希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刑法规定的许多犯罪,都与有关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都以有关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专门化,人们往往只掌握其中的一种而不及其余,势必影响对上述犯罪的全面、深入地理解。 本书作者突破“刑法”的围城,大胆地把危害环境资源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放在一起来考察,形成“立体刑法学”研究思路。书中同时辅以典型案例,对危害环境资源的各罪进行准确细致的剖析讲解,对广大的法学院系师生、法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环境保护法律实务人员都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环境法和资源法两篇,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概述、环境保护法概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制度、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土地管理法、水资源法、森林资源法、草原资源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海洋资源法、国际环境资源保护法等。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旅游专业、环保专业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环境与资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锐,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迫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这个代价过大的问题要靠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体现在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进程中。 人类历史就是文明进化的历史。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主要处于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同时改造自然的时期。总体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总量小、层次低,自然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还很强,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还是协调的。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由畏惧、依赖向无视、主宰转变,无视自然生态规律,盲目征服自然、榨取自然,急功近